宁采臣与文青之前世今生

▲《倩女幽魂》描述的是一个正港读书人跟女鬼相恋的凄美爱情故事。(图/剧照)

作者/马赛克

文青, 在古代叫书生,近代叫知青现代文青,基本上是「消费主义」(指一种生活态度与意识形态)出现后,才从知青里脱离出来。但很早很早以前, 文青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古代教育普及,会读书识字几乎是一种「阶级」,文艺只休闲乐,读书的主要目的, 是为考取功名。因为读书后,你才能考试做官。再不济,做师爷、做幕客、或在是在家乡私塾授课;老师的身份地位,也非一般广大农民所能比拟。

东汉时代卷入党锢之祸的学生领袖、以及明末的东林党,给读书人创造了很大的声势。 他们议论朝政、月旦人物)(就是针对政府官员言行、能力作了一个排行榜)。他们是近代知识分子/青年的前身。

这些人的评价是很高的。人们肯定读 书人的气节,让他们赢得粉丝无数。「张俭亡命,望门投止,遇者破家相容」,百世传为美谈。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狱中题壁写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昆仑名篇谭嗣同,是这一派知青的最后一缕青烟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认为书生/名嘴只会空谈,是「误国殃民」之辈。 清代史家赵翼在《廿二史劄记》里,有一章题目就作「明末书生误国」(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中共建政之后,第一个因文革批斗自杀的作家/前《人民日报社长邓拓,留下传世名句:「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为广大被酸为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读书人,作了最后的辩护。在他的定义下,爱议论国冢大事的的书生,都是「不?不怕脖子被砍的「大灵魂」。

不过,多数人都对这些古人的印象十分模糊。如果要为现代人挑一个人古代「最典范的书生」形象,那么,蒲松龄笔下聊斋志异小倩》里的宁采臣,可作代表(《聂小倩》的电影版即是《倩女幽魂》,大家总看过张国荣电影吧?)。

《聂小倩》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译成大白话就是:(宁采臣)性情慷慨豪爽,品行端正,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而且爱情专一。

这些人格特质是很重要的。因为品行端正, 他才不肯收受金钱美色的贿赂,跌入魔鬼陷阱。 因为「不二色」,才成就他跟小倩的一段凄美姻缘(古代读如果好色,就会Low 掉)。

作为一个书生的人间条件,这些特质,比起受过多少教育、 读过多少书、会 不会喊「爱国」的知青或文青,实际上都重要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