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号」首次在南海1100米海底发现「裸露可燃冰」

中国科学院的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图/翻摄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大陆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国科学院研究海洋先导专项中,首次在南海1100米海底发现裸露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由于可燃冰储存不易,所以本次成果令人瞩目,结果于22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上发表。

▲发现号。(图/翻摄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海洋专项里,透过「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的深海镭射拉曼光谱探针,研究团队在南海约1100米的海底,发现两个站点存在着裸露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也是「首次」在海底发现裸露的「可燃冰」。据介绍,其中一个站点分布在冷泉化能极端生物群落中,动态合成并分解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提供甲烷给深海极端生物作为能量;另一个天然气水合物站点则是位于一个活动的冷泉喷口内壁当中

据了解,可燃冰需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下形成,因此,大多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大陆永久冻土中,本次研究团队发现的裸露可燃冰,则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一般来说极难存在。透过本次的发现,南海海域则成为了可燃冰在「形成、分解、储藏以及和海洋环境相互作用」等过程中的最佳天然试验场

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1000多米深的海底对裸露在外的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现场探测。资料显示,快速生成的可燃冰并非「单一的笼型结构」,内部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自由气体,这也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谱资料证实这一科学结论

▼南海海域裸露可燃冰。(图/翻摄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