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可燃冰」6周试采23万立方米 全球蕴藏可用1千年

中国南海开采「可燃冰」,累积产量超乎预期。(图/翻摄新华网,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中国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目前已经持续了6周,累计产量超过23万立方公尺,其间因经受台风苗柏考验原本预计会对试采工程有严重影响,但是结果却获得超预期的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表示,「开采最高产量达每天3.5万立方公尺,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公尺,天然气产量稳定,甲烷含量最高达99.5%。」

中国官方表示,经过 30 年调查研究后,终于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出「可燃冰」,并宣称 2030 年前就可进行商业开发。「可燃冰」的分布非常广,全球蕴藏量估计有 2 万兆立方公尺,比现有油气资源规模还大,可供人类使用 1千 年。

中国在2002年正式把「可燃冰」开采计划列入国家计划之一,并在2004年派出研究员德国科学家进行了第一次海底取样,由于「可燃冰」的硬度很高,不容易开采,因此中国「可燃冰」取样延后3年,直到2007年才顺利完成。

而这次试采成功的「可燃冰」指的是天然气水合物,由甲烷气和水组成的固态物质,换言之,就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矿藏,因外观看起来像冰块,而且可以燃烧,所以被称为「可燃冰」。在自然界产生的「可燃冰」包含的气体分子以甲烷为主,所以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

虽然世界各国对于「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开采后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来建置设备跟发展研究,跟石油与天然气相比,成本上高出许多,自然不符合经济效应,因此「可燃冰」的开采到目前为止仍尚未普及

全球石油、天然气在近年来快速消耗,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开发新能源,才能使各种产业持续运作,因此许多人将「可燃冰」视为21世纪最有潜力新能源,未来当其他能源渐渐枯竭时,「可燃冰」的应用就可以取代石油。然而,不管任何能源都有耗尽的一天,所以人类必须珍惜并妥善分配资源,才能让地球生态永续发展。

▼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上的钻井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