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手还大的棕纹贻贝 「发现号」在南海采集到冷泉生物

▲「发现号」在冷泉中发现的贻贝。(图/翻摄自新华社,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25日从南海一冷泉区带回大量生物样品,包括100多只潜铠虾、贻贝和阿尔文虾等生物样品,并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影片照片

「发现号」于24日19时左右被科考人员放入水中,在25日7时左右被回收到甲板上,水下工作时间约12小时水深超过1000公尺。在生物采样桶内,可以看到有白色的潜铠虾、棕色的贻贝和少量的阿尔文虾,其中不少潜铠虾和阿尔文虾还在水中活动

▼被放入水中的「发现号」。

「科学号」正在南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松表示,「这些冷泉生物从1000多公尺的海底到船上还活着,一方面是采集了原位海水,另一方面是『发现号』慢慢将牠们从海底带上来,这些动物有了一个适应压力温度环境因素变化过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副研究员蒋维说,「冷泉区生物和常见的近海生物有很大区别,牠们生活在海底,没有光,所以眼睛都退化了。」他也提到,「牠们身上或者体内都附着了很多微生物,牠们就依靠食用这些微生物而生存,而这些微生物是依靠甲烷化能而生存。」

▼各式各样的冷泉生物,有些甚至还是活的。

蒋维更说明,「我们将用这些生物样品开展极端环境下生物进化与演变、生物多样性、基因测序,以及冷泉生物与地质事件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科考队员在25日凌晨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深海着陆器放到入冷泉区,用于长期观察冷泉区生物的习性和变化,这一着陆器将在海底持续工作3个月。着陆器到达海底后,「发现号」还将着陆器放置到冷泉区生物密集的区域,以获取更多资讯

▼冷泉生物潜铠虾。

孙松表示,「在本航次中,『科学号』搭载的大型海洋探测实现了协同作业,科考人员先将『探索』号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放到海水中进行较大范围调查,再放入『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进行精细调查、作业并采集样品,随后又放入深海着陆器,展开长期观测。」

▼冷泉生物阿尔文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