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怡居》大外交理应大义使然大气谦和(王海良)

美中两国都认知到,维持某种程度的台湾现状,最符合双方利益。(示意图/shutterstock)

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外交多半属于大外交,理应出于大义、展现大气,最好是追求大同。不过,放眼当今世界,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可以说距离还很大,政治家们还有很多要内省和反思的。

中国站在人类高度对待全球治理

今年的博鼇论坛引人注目,不出世人所料,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视频讲话。讲话总体风格正面、稳健、谦和、大气,充分彰显了上升中的负责任东方大国胸怀天下的风范。主要是阐述了中国自己的主张立场,较少批评指责对立的一方,既没有打击一大片的问题,也不存在过于激烈严苛的言词,比较容易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在表达和措辞上,他一不喊口号,二不追求华丽,表达较为简洁畅晓、直入人心。

习近平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全球发展、世界和平、共同挑战国际秩序、国际贸易、文明互鉴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淡化对立冲突,呼吁团结合作,十分正面,有号召力。虽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到来前夕,这个讲话不能不宣传中国发展成就,但从篇幅上看,国内讲得较少,更多地重申了中国对外关系、对外政策、对外关切。这种强调大家、放低自我的方式,十分合乎时宜,充满谦和大气。习近平的讲话有两个重点,一是突出抗疫主题,实实在在地关切、引领、帮助国际社会共克时艰,展现了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表现了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担当,表现了少有的高度。二是具体而正面地介绍和阐释了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方针行动——开放、发展、共赢,以消除国际上的种种顾虑;公布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采取的务实合作举措、在抗疫、联通、生态减贫等方面的目标和前景,而不是一味地反驳外界的负面论点、被动地打嘴仗,这一做法显然是很明智和有效的。

无独有偶,习近平接受美国总统拜登的邀请,以视频方式出席多国气候变化峰会并发表了讲话。鉴于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与不确定性,中方在接待美国政府气候大使凯瑞并发表联合声明后,进一步配合美方行动,展现了战略高度与合作姿态。习近平的讲话有新高度、新意境、新风范。它站到了关切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制高点上;展现了同心协力让地球美丽的图景;充满了春风化雨般的气息。贯穿这篇讲话的总基调是论大义、求大同、商大计,超越了矛盾、差异和分歧,备有感召力与说服力。习近平使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是人类生存与生态领域的一个理论创新,拓展、提升和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世界意义。

习近平通过阐述中国的生态思想、环境理论、气候政策,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和优秀传统,还宣布了中国减排和碳中和长远目标计划,展现了中国主张、中国担当和中国智慧,以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增强了中国力量。他也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说了话,但并没指责发达国家,没有纠缠争议,而是积极、正面、清楚地阐明了中国的相关主张,既宣传了自己,又帮助了多国,也不得罪哪一方,是睿智和圆满的处理方式。习近平出席峰会的行动本身就展现了中方对主办方美方的支持诚意,淡化了中美立场差异,表达了与美方及有关各方合作保护生态、改善气候、造福人类的良好意愿。这对改善中美两国关系、加强中美元首关系和树立中国国际形象都有促进作用。

美国拜登政府外交霸气有余和气不足

经过三个月的长考,美国拜登政府的对外政策已基本成型。从整体战略结构看,政治上与川普相反,回到结盟外交,借力对抗美国的强敌或对手;经济上强调对外基础投资,并恢复贸易主义;军事上加强海军建设与布局,通过实施印太战略,围堵和遏制中国崛起,同时借助波兰、乌克兰国有限制地抗衡俄罗斯;科技上主要盯住中国,以阻挡后者快速发展高科技。从美国外交范式看,正在形成新国际条件下的软遏制加冷对抗模式,其原因在于,美国不再敢也不再能打冷战,不管新冷战是什么形态的,只要是以中俄两强为对手、包含局部代理人战争的大规模对抗和长时间消耗,受损和失败的一定是美方,而不会是中方或俄方,因为中俄联手对付美国,无异于当年中美联手对付苏联,败下阵的只能是势单力薄的一方。这既是历史教训,也是多位大师警告陷阱

不仅如此,当中国与伊朗签订了25年合作协定后,立刻有人提醒美国政府,当年地缘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预言过,中俄伊铁三角结盟之日,就是美国退出亚欧大陆之时。是故,美国外交实则面临难题与挑战,目前还看不出拜登政府有什么划时代的战略构想和设计,基本上部分沿袭了欧巴马外交、部分延续了川普外交,形成的是一个策略重于战略的外交产物。

在这个架构下观察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我们有理由认为,美方在性情理性之间保持着平衡。从性情出发,美方是不接受中国崛起,一定要破坏中国发展和复兴进程的,随时都会不遗余力攻击和打击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必欲摧毁之方可甘休。但理性告诉美方,中国不是一般国家,而是综合实力一流的国家;把精神与物质合而观之,中国绝不逊于美国,岂是美国可以随心所欲打压的物件。过去四年来的经历,中美通过贸易战、香港暴乱、抗击疫情、台海危机、南海博弈等交手的结果,在在告诉美方,谁主动挑事、谁先出手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先退缩、谁笑到最后。

再看我们尤其关切的拜登政府对台政策,也可以说终于基本定型并出炉了,其架构与实质都基于所谓在台湾问题上的「重大发现」。那么这个重大发现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可能就是找到了在台湾问题以退为进的巧妙路径了吧!不过,它依然是一种在维持既有前提下的战略模糊,其代表性表现就是美国国务院颁行的《对台交往准则》。它较之川普时期尤其是后期的对台交往政策,明显具有新围栏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它在部长层级上设了天花板,不许突破和冒顶,但在司局级的交往限制方面,较之欧巴马时期还是更加宽松了,也更加实用了。正是这个所谓栅栏的一道道檩条,看似限制明确,实则缝隙更多、空间更大了,它更符合所谓空隙更大的栅栏的特征。显然,拜登政府亚洲事务协调官坎贝尔「各退一步」的构想,在美国新对台政策中体现了出来,美方决定从川普后期大肆毁弃对台政策上的战略模糊,疾步走向所谓战略清晰的做法后退一步,重新回到战略模糊。然而,拜登政府针对已改变了的两岸力量对比和台海紧张形势,一不对川普的做法拨乱反正,二不完全复制欧巴马的对台政策,而是借助建制派智囊们的妙手,打造了一种新战略模糊。

这个新战略模糊的最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是换一个方式解决了对台湾定位的问题,回答了台湾是什么的问题?其答案是:台湾不是主权国家,而是政治实体、自治实体、民主政体,是低于国家但近乎国家的政治实体和国际行为体,美国可以不强调其象征主权的符号,但可以降格以求,给予它准国家的地位和待遇。如何对待台湾这个政治实体,从美国以往的方针和做法看,随时可以做有利的模糊化处理。其实,新战略模糊拥有更大运作空间:第一,这是一个伸缩自如的较大空间,美方既可以自圆其说,也可以不言自明;第二,这是进退两便的过渡性模糊空间,为进一步清晰化预留了空间;第三,这是两岸都不太能完全拒绝的灰色空间;第四,三方仍有进行适当互动,从而维护台海和平的可能,可避免打破现状,毁掉框架。这是美方善用的把控矛盾、斗而不破技巧的表现。也可以看作一种弱冷对抗,可避免中美双方从强冷对抗滑向热对抗。

在笔者看来,美国的手法是在清晰与模糊之间寻找和保持平衡。清晰的模糊是在台湾定位和身分的问题上,不再纠缠台湾是不是国家,而是退而求其次,清楚界定它为民主政体,指明台湾因政治制度而与美国及西方有根本连接,后者便有了支持台湾的理由。尽管从法理上看,台湾的定位和身分依然有一定模糊性,但美方对台湾属性的这一清晰化处理,避开了台湾法理地位,直接诉诸政治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客观上会很有效果。模糊的清晰是最终会不会出兵干预台海战事。美方表示会干预台海战事,这已经清晰化了,但始终不愿明确最终会不会出兵。这就是模糊的清晰,也是在模糊与清晰之间保持聪明的平衡,给自己留下进退两便的余地。由此可见,新版「一中一台」在一中与出兵两大问题上所表现的模糊性很值得玩味。它有虚也有实,虚是抽象肯定一中,实是具体否定一中、肯定一台;虚是给大陆面子,实是给台湾里子。应该看到,美方的新战略模糊是巧妙的,一方面可以维持和平,另一方面又不失去对台湾的掌控,还能继续在台海牵制中方。与其说是且战且退,不如说是且退且战。也可以说是形式上是以守为攻,内容上还是以攻为守。总体上形成对中国的软阻挡、软遏制和软对抗。

最后谈谈美日勾连问题,是为美国东亚战略的关键和印太战略的一部分。可以说,在美方提示和主动求欢的合力推动下,日本首相菅义伟实现了拜登就任总统后外国领导人的首访,拿到了美日同盟牢固如初的证明。这场在华盛顿上演的美日盟会剑锋直指中国,不仅指责中国国际行为不当,还肆意干涉中国内政,最离谱的是触碰中方底线,暗示两国有意卷入台海危局。应该说,美日各怀鬼胎,各有自己的小算盘,但如此公开了当地介入台海,却是半个世纪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不能不引起中方的警惕、不满和抗议。结果,中方一发威,日方认怂了,菅义伟立马解释说,日本没有军事介入台海的意思。他的前任安倍则公开警告说,如果日本这样做,将令日本万劫不复。显然,日本也需要更多理性,包括对盟主美国的判断上的理性,不要落入美方设下的战略陷阱。总之,大家还是悠着点好。

(作者为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