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以中华文化重建青年价值观

中国时报社论

台湾教育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数次改革,但这些改革并未如预期般带来全面的进步,反而暴露出道德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导致社会乱象。从建中校友重聚宴菜单事件、学生揪团抵制女权,到学校霸凌、性骚扰频传,无一不凸显台湾教育在品格教育方面的失守。

伦理道德 基本人格修养

自1994年教育改革以来,台湾教育逐渐向西方价值观靠拢,传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逐渐淡出。原本的「公民与道德」科目被「公民与社会」取代,虽然强调法律、政治与经济知识,却轻忽了品格教育,导致年轻世代在伦理道德上出现严重缺口,校园霸凌、性骚扰、网路暴力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造成了社会上的对立与分裂。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台湾教育已经「缺德」到令人担忧的地步。108课纲虽然强调思辨能力与多元文化,却完全缺乏「品格」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模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与同理心。

品格教育根基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伦理道德、人文素养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民进党执政因反中、去中进而将中华文化从教育抽离。不注重品格文化,才会有贪污腐败的政风,并以斗争为政治常态。在学校教育中从根拔掉中华文化,才会使得学生没有道德观念,引进西方所谓的进步观念如同性婚姻等等,导致现在很多官员的无德,贪污、性骚、霸凌习以为常,在这样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之下,学生怎么会具备基本的品格修养?

建中的性平事件,就是中华文化流失和品格教育失败的一个案例。性平教育推行多年,但实际效果却未如预期,就是因为学习内容没有文化的底蕴,只学得皮毛,未能真正理解性别平等的核心价值,导致现在学生普遍缺乏情感教育与同理心,对性别议题的反应往往流于情绪化与对抗。

面对品格教育的失落,社会各界已开始寻求改变的契机。多位教育专家呼吁,应该重新将品格教育纳入核心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感。具体而言,教育部应该重新审视并改革教育的内容,基础就是品德和人文教育。

首先必须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就国家而言是灵魂,就个人而言是生命的核心。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不应该轻易抛弃,否则下一代就如失根的兰花。诸子百家的智慧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弱水三千,掬手一瓢就可以终生受用。首要之务就是在108课纲中恢复品格教育课程,让「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传统价值重新深入青年学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

礼义廉耻 找回传统价值

其次必须加强性别教育与情感教育,增加性平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让同学培养正向的情感互动能力;并提升家庭教育参与度,学校与家庭应该紧密合作,透过家长讲座等方式,提升家长对品格教育的重视,让孩子在家庭与校园中能同步薰陶品格,减少世代的鸿沟与冲突。

典范与楷模在政治影响下渐渐不受重视,砍铜像、泼油漆事件层出不穷,打倒了偶像也打倒了典范,远的不认识苏东坡、王安石,近的不知道殷海光、胡适,年轻人眼中没有值得尊敬、效法的人,心中也就难有远大的理想。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品格教育,并将其视为培养健全公民的核心策略。美国自1980年代以来,面临青少年暴力、自我主义等社会问题,促使全国性教育组织如「品格教育伙伴」,积极推动品格教育,提出了品格的六大支柱,包括尊重、关怀、责任、信赖、公正和公民责任,这些价值观已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日本在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充实心灵教育,推动道德教育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均设有道德教育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是品格教育的基础,品格教育是学生学习伦理道德的途径。中华文化和品格教育的重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台湾教育若要真正走向健全与成熟,必须正视中华文化和品格教育的失落问题,重新唤起学子对道德与伦理的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备正义感、同理心与责任感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