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上学的女孩儿才是凉山翻身的真本钱

记者结束在美姑县的采访驱车来到昭觉县,与身披白色“擦尔瓦”披毡的勒勒校长面对面,听他的故事和他的“教育经”。在前往下一个采访目的地途中,记者从车窗上闪过的大山大沟,联想到了从非洲山地走向世界体坛的那些运动健将身怀攀援悬崖绝壁绝技凉山好汉也能在山地间健步如飞,可是走出属于凉山人的路却满是“荆棘”。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新时代发展之路上如何才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勒勒: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

街灯给昭觉县城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安顿住处记者来到街上,由街心的小圆盘延伸开去有四条街,记者选择了最宽的解放路步行了五六分钟就走到了尽头,穿过横着的一条路,就是四四方方干干净净的小广场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万物都渴望着温暖。彝族人敬畏火、崇拜火,即使在广场四角的立柱上端也安放着一团火样的标志。返回路过路一侧的一户住家门口,三位妇女围坐在一个窜着火苗的小铁盆在取暖,近处看时,两位在边嚼馍边聊天,看来这是他们今日的晚餐。见我给她们拍照,其中的一位从攥在手里的小塑料袋里取出半个鸡蛋大小的肉块递给我,我向她作揖表示谢意。

在凉山的寒夜,我感受到了昭觉人送给我的一丝温暖。

简餐结束,火盆余热消耗殆尽,三位妇女也将各回各家,在冰窖一般的室内度过慢慢长夜。

寒冬腊月里凉山人用火盆抱团取暖(央广网记者凌晨 摄)

当又一个清晨刷过寒夜,我们感受到了小县城的可爱之处,这里曾经是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1978年州府牵往如今的西昌市,昭觉县随即萧条。原来,夜幕中看到的街心小圆盘上伫立着的是革命烈士纪念塔,这是昭觉人心中的圣地,一个充满生机带给人们希望的地方。仅仅两三分钟的车程,我们就穿过海子拐入了一个小市场,不足百米的尽头是红旗小学和挨着的昭觉县民族中学

跟随校长勒勒的脚步拾级而上,穿过阴冷楼道,进入空间挺高的办公室。室内如同冰窖,勒勒弯腰打开地上的电炉,招呼记者取暖。结束了面对面的访谈,我们也未感受到电炉丝的温暖。奇怪的是,门框的下端是悬空的,离地至少有三寸。为什么留出这么个空间?得到的答案是,为了送放报纸信函师生们的意见建议。

勒勒健谈。记者试图通过与这位校长的对话尝试了解他和当地的教育历程,了解凉山人的观念变化。

记者:说说您的故事吧?

校长:我有五个兄弟姐妹,只有我一人靠读书走出了大山。我改变不了我的姐姐妹妹,但是我正在改变他们的孩子

这是一位有担当有责任的凉山男人,勒勒说他的父亲、弟弟和母亲已先后离世。为了姐姐妹妹孩子们的前程,他在妻子的支持下,租住县城附近的房子,让几个孩子全都上了学。

勒勒的信条是:“只要家里有一个孩子上了学,并找到了工作的人,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改变一个寨子的命运。”

记者:像你家这样的人家多吗?

勒勒:以前特别少,现在特别多。大人们想方设法省吃俭用都要让他们的下一代接受教育。

记者:对未来怎么看?

勒勒:我相信,读书可以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人生之路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