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习会吹了 黄国昌:太阳花打破国共交往议程

中研院法律研究员黄国昌。(图/本报资料照)

专访/记者刘康彦

运动起因

太阳花运动届满一周年,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员黄国昌接受《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访,回顾运动始末。他强调,整起运动反映台湾民众对「重要价值」的坚持,以及人民对马政权伤害重要价值的作为,表达沉痛的不满。

去年3月17日,国民党召委张庆忠仅以短短的「30秒」,便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匆促送出委员会朝野当下爆发严重冲突民进党团非但拒绝承认此议事结果党团总召柯建铭更痛斥:「这是立法院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黄国昌说,马政权「践踏」国会实质议程序只是导火线,由于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经济果实遭两岸政商集团吞噬,年轻世代「即使努力也看不见未来」,这才是问题根源,也是马英九从不考虑台湾主体性,一味贯彻「倾中政策」的结果。

诉求进度

立法院长王金平在国会遭占领20天后,首度踏入议场,并在议场前广场发表声明,承诺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完成立法前,不会针对服贸协议召集朝野协商。王金平一出招,引发决策小组争论占领行动的去留,在质疑声浪中,最后仍做出「退场」决定,并高举「转守为攻、出关播种」的口号

面对运动诉求的进度,黄国昌分成「先立法再审查」、「召开公民宪政会议」与推动「恢复民权」运动三大轴线分析。他指出,立法院在2008年决议订定两岸协议监督机制,却遭马断然拒绝,最起码目前已进入审查,只是民间政院版的差别,但公民团体绝对无法接受政院版的「不监督条例」。

至于暂无定论的「公民宪政会议」,黄国昌观察,即使朝野都想推动宪改,但方式、幅度与内容皆与诉求呈现相当程度的落差,如国民党仍希望以立法院「修宪委员会」为发动中心,而未真正「由下而上」凝聚共识,且更动幅度「小的可怕」,完全未能回应台湾宪政缺陷。黄国昌强调,宪改还需要时间累积能量,让社会理解事情的重要性,进而压迫政治人物行动。

在上述两大轴线下,民团「岛国前进」积极推动「恢复民权」运动,黄国昌作为发起人之一,强调台湾代议政治的缺陷,未必皆需修宪才能革除,尤其宪法体制下的「直接民权」──《公投法》与《选罢法》,借由修法即可补正不合理的法律规范

形容,行政与立法部门的决策经常背弃民意,人民本有「宪法武器对付,却因不合理的法律限制,让武器「空洞化」,当然要逼迫国会尽速修法,当代议士再度背弃民意,便可透过制度性武器矫正

外溢效果

谈到太阳花运动对整体社会的外溢效果,黄国昌说,就政治层面而言,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溃败,加上马英九辞去党主席、行政院长江宜桦下台,让政治板块出现相当大的移动与变化,甚至打破国共设定的交往议程,「马习会」告吹正是活例;此外,社会更加正视两岸交往的「分配正义」,年轻世代也积极关注公共事务

黄国昌还说,太阳花运动同时提高台湾的国际能见度,毕竟许多国家因马政权的「一个中国」策略,原认定台湾恐遭中国统一,经过此次运动,让欧美国家与日本重新评估台湾的重要性及全球政治下的战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