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左打超商右打量贩!美廉社攻邻居客跃通路成长王

美廉社总经理邱光隆除了靠低价策略外,从超商量贩夹缝精准抓出客群需求,是美廉社成为通路成长王关键。(图/记者周宸亘摄,以下同)

记者魏妤庭/专访

若提到超市,不少民众先想到的是全联或顶好,但却不知道看似不起眼、隐身巷弄中的美廉社,已「踮踮吃三碗公」,一跃成为全台第2大超市。而能在竞争激烈的零售业崭露头角,其背后操盘手美廉社总经理邱光隆,除了靠低价策略外,开店不求大,从超商、量贩夹缝中找出缺口,抓出客群需求是快速成长关键。

美廉社自2006年成立至今将近10年,自正式营业以来几乎年年成长,像是去年净增加店数就高达52家,成长率达到15%,而今(2015)年上半年已达到436家,展店速度可说是通路之最,也是仅次于总分店数747家店的全联福利中心,成为超市第2大通路。

美廉社能走到今日规模可不容易,邱光隆提到,第1年刚成立时一口气开了10间店,其中,第1家门市就选在住商混合商圈,但商机大自然竞争激烈,周围光是超市就有4家,超商数量更多,加上店租高,怎么努力卖都还是亏钱,始终无法达到获利标准

▲美廉社门市选点多巷弄中,像住宅社区公寓1楼店面

虽然第1家店可说是宣告失败,但邱光隆发现,开在社区内的门市成长率却是最高,他进一步分析表示,超商强调便利,商品多以个人化为主、价格较贵;而超市、量贩虽可以买到比较便宜的商品,却距离住家较远,购买的多是民生必需品,搬运过程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负担,于是从这2者的缺口中找到美廉社定位主打便宜又便利的模式专攻小家庭「邻居客」。

不过,邱光隆也坦言表示,开设的门市以「小而美」取胜,面临的宿命就是「做不大」,若要获利就得从控制营运成本开始。因此,美廉社选点专挑住宅区大楼、公寓1楼店面,深入巷弄之中以压低店租,加上「做邻居生意不用24小时营运」,取消大夜班,最晚12点关门,所减少的成本就可反映在价格上,卖比较便宜的商品给消费者,一方面达到便利,另一方面以便宜吸引客人上门

邱光隆强调,店舖坪数也不求大,30坪左右就能开店,取消仓库发挥最大坪效,店内货架最高达210公分,品项数可高达3,500项,又以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具有一定重量的民生必需品为主,提供散装满足小家庭需求,让消费者愿意舍远求近消费。

邱光隆认为,从店租、人力成本到商品结构都调整到最适模式后,也就能达到稳定的获利。但若遇到单店客人变多的时候,因为门市走道小,不论对于店员补货,或是消费者购物都不会觉得舒适,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所以就必须开设其他分店来分摊既有店的客流,当然如此一来店自然就越开越多。

▲美廉社定位便宜又便利,专做邻居客。

尽管美廉社从超商、超市或量贩中,找出一条出路,但不同通路拼命展店的结果,难免狭路相逢,对此,邱光隆说:「我一直不认为有跟谁真的面对面直接冲突」。他以超商为例指出,虽然美廉社有价格优势,但会到超商消费的民众,对于便利需求大于便宜,而且多以个人性商品为主,但到美廉社买东西的则比较有计划性、贪便宜。他说:「就像是卖可乐,超商卖得比较好的是小瓶600ml装,但美廉社反而是2公升卖得最好。」

另外,邱光隆认为,超商提供的服务较多元化,除了24小时营业外,空间感也较好,还卖熟食、即饮、蔬果。但美廉社的客人属于目的性购物,买东西2到3分钟内就结束。因此,若由此观察,其实互补还大于冲突。

▲美廉社靠卖散装米、五榖杂粮,让邻居客舍远求近上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