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从分歧之ESG评级 发掘多元角度价值

多项指标为推动进步之必要性

这不仅是升学者或准车主遇到的难题,金融业投资评级分歧也极具争议性,在环境、社会及企业治理(ESG)评级方面更甚。有评论指出,因各ESG评级间存在差异,认为市场应舍弃ESG投资之综合评级策略。《经济学人》早前一篇封面故事总结此观点存在「深层缺陷」(Deeply flawed),并建议采用较为狭隘的分析方法取代ESG评级。

然而,采用相对狭隘的分析方法,在有助降低出错风险同时,亦可能忽略有用资讯,最糟可能阻碍其他相关领域进步。此外,针对ESG评级分歧的挑战,直接将ESG评级与信用评级相比并不恰当,因为信用评级仅基于违约机率评分,而ESG评级则是考量多重因素后之综合结果,应参考类似美国大学排行榜的概念,一般会就毕业率、教职资源及学术研究等多项因素进行整体考量。由多项因素产生的各大学排名持续引发争论,各ESG评级结果亦然。

评级分歧反而带来多元观点

最近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各ESG评级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38至0.71*,存在明显分歧原因在于:(1)各金融机构对于哪些因素在E、S或G层面构成重大影响及其权重看法不一;(2)用以评估之数据资料量不同,包括透过专属数据收集或人工智慧工具收集;(3)比较同一产业时选用相对或绝对基准之不同。

不少国际监管机构及组织皆曾研究ESG评级分歧的议题,在相关研究结论中认知面对挑战的同时,也指出目前ESG投资策略一些明显优势。在国际证券管理机构组织(IOSCO)、金融市场标准委员会(FMSB)及国际监管策略集团(IRSG)等组织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普遍认同多元化ESG评级、独立评分方法、主观判断、创新和竞争等元素,可能有利市场及投资人。然而,这些组织也警示勿过度依赖ESG评级的投资策略,并指出各金融机构应将ESG数据标准化之共同目标。

简化成单一ESG因素并不容易

简化ESG分析的好处毋庸置疑,但即使从数据着手,也未必如想像简单。试想量化碳排因素所面对的挑战,尽管已逾13,000家企业参与CDP全球环境讯息研究中心的碳排揭露项目,但整体投资市场所揭露的直接(如scope 1)和间接(如scope 2)碳排资讯量仍偏低。根据MSCI数据,MSCI所有国家世界指数内的成分股对于直接及间接碳排放的揭露率皆低于40%,而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碳排(如scope 3)资讯揭露率更低于25%。

然而,试图解决数据不完整的问题,可能反而造成更大的评级分歧,因碳排数据供应商将尝试透过各种方法填补数据缺失,包括利用其他资讯来源、独有的工具、各种估量方法,以及企业公布的减碳目标等。

狭隘分析可能忽略关键因素

关注点偏狭隘可能会因而忽略公司的企业治理及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等,关乎企业能否实现减碳等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以美国普度制药(Purdue Pharma)为例,由于旗下药品助长滥用风气,对客户及社会均造成伤害,寻求利润最大化之路自然无法持续;电动卡车生产商尼古拉(Nikola)继创办人释出虚假及误导性资讯后股价暴跌,创办人亦于事发后离职。

随着时间发展,各产业及相关监管部门致力使ESG数据标准化,并提升企业揭露水准,将有助改善各ESG评级的可比较性,各评级间数据的关联性亦有可能提升。在此之前,市场参与者需充分准备及了解评核ESG的流程,甚至更进一步研究开发更完善的独家ESG评级方法加以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