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智慧感知应用将成为 下世代智慧医疗新商机

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未来人们就医习惯可能与现在大不相同。图/中新社

近年来,在全球高龄少子化、经济持续成长以及科技不断突破的大环境趋势下,衍生出诸多高龄照护缺口与生理心理疾病问题。各国政府都将全民健康视为国家战略议题,针对健康照护拟定政策蓝图,或透过相关机构分析未来情境

例如,美国非营利机构IAF(Institute for Alternative Future)召集政府、企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研拟2030年健康情境,强调自动环境健康监测与食品检测需求。此外,由欧盟、欧洲经济区、世界卫生组织部分成员国的产官学研专家组成之欧洲健康论坛(European Health Forum Gastein, EHFG),则以促进欧洲卫生政策制定为宗旨,提出2037年的健康医疗情境预测,分为政府、医疗照护机构、个人三个层级,逐步探讨各层级对智慧感知技术的不同需求。

此外,于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冲击,未来人们的就医习惯可能与现在大不相同。工研院预见医疗资源的「去中心化」将成为智慧医疗大势,下世代的智慧健康医疗以维持个人健康为主轴,而个人化的第一步须透过接触式或非接触式感知技术,累积大量个人数据

以往需要在医院检测的诊断设备,如心电图脑电图及睡眠多项检测等,都朝简便化的感测装置发展,且使用场域多延伸至居家。而连续照护监测系统多搭载于消费性电子产品,感测技术与装置形式多元,可看见朝着共同的发展轨迹—微小化且于无形中感测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

庞大的蓝海市场必然吸引众多竞争者,尤其消费性电子大厂Apple 与软体系统大厂 Google 极易取得大量个人数据,未来产品服务渗透至一般消费者具备相对优势。国内投入智慧健康医疗感测的厂商,为避免陷入硬体设备价格战,多灵活地绕道而行发展创新解决方案,然而也面临了三大挑战:

一、感测的准确性:为了优化使用者体验,提升穿戴舒适度及灵活度,于无形中感测不为使用者察觉,穿戴式感测器积极朝微型化与非侵入式发展。然而隔着一层皮肤,任何感测技术如光波电化学超音波等都将面临每位使用者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感测误差。另外,使用者动态活动及操作上差异,也会影响感测的准确性。国内各式智慧感测业者如智慧贴片、智慧手环远距监测皆表示,为提高感测精准度,在产品设计上需要额外提供个人操作引导,于最佳位置与状态量测,以降低人为误差。亦有业者因而调整商业模式,应用场域从居家转换至医疗院所,由专业医护人员协助使用者操作,来减少教育使用者的产品设计,能更专注于技术开发

二、装置的续航力:穿戴式感测器的电池续航力攸关使用者长期高频次使用习惯之建立。受限于目前的电池容量,业者须从显示荧幕、感测功能及感测频率方面降低能耗。除了采用OLED或LCD面板,更因应不同装置须搭载各种感测器(如压力、光学、陀螺仪等),若频繁或长期开启感测或通讯连接功能将快速耗尽电力。因此降低各显示、感测模组功耗及更优化的电池管理技术将是各家厂商之研究重点。

三、将数据转换成预测服务:感测技术从过去的单次检测,逐渐迈向连续性的监测,至今已有众多产品能即时侦测使用者异常状况并立即发出通知。最后一哩路则是实现预防与预后的服务,才能真正满足使用者健康促进的需求,从众多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增加顾客黏着度。

由于COVID-19肺炎大流行,全球健康意识提高,预期未来相关感测技术将更大幅度地嵌各类日常电子产品,于无形之中监测使用者的健康生理数据。惟人体结构与健康状况复杂,较难透过单一产品服务满足所有应用项目,且健康医疗产业的专业门槛较高,建议台湾相关业者仍可针对市场区隔,专注于感测准确性与装置续航力的优化,提供具指标性的精准生理量测技术,成为中游系统整合厂商紧密的合作伙伴;或投入资讯分析平台,将感测数据转换为预测与预后的加值服务,进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