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执行 落实国土管理

与会嘉宾合影

主持、前言

邱文彦

邱文彦(前立法委员、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

国土资讯一直是最大的挑战,从80年左右,内政部逐步建立国土计划相关资讯,95年与104、105年陆续进行阶段国土资讯分类分区的体系建立,套叠后发现问题,例如资料缺漏,甚至座标系统不一致,将来处理或管理不容易,涉及到许多部门。关键时期,第二阶段的地方国土计划逐步审议中,接下才是最重要的功能分区落实到空间,涉及人民的权利义务,资讯系统建立的完整性与精确性就非常必要。

今座谈会主题提到资料整合与部会间,有什么瓶颈及需要协力之处,包括结合科技技术,空拍、遥测等,更重要的是,功能分区将来如何进行,地方政府的挑战和困难怎么解决。我个人研究领域在海洋,国土计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海洋资源地区的资料如何扩展同样重要,近期看到离岸风电发展,与当地渔民间的对抗,显然是生态环境资料,在海域部分和国土对话无法平衡,类似这种问题,希望在座专家学者提出解决方案,作为地方政府和中央协力依据。

目前国内供各界使用的26项以及34项一、二级环境敏感地区的图资,由于各主管机关早期依不同的地图来源调查制作,因此地图座标、比例尺不一,无法做到同样的精度,在土地管理应用上仍受限。尤其地质灾害的相关资料,由于范围广阔且非仅地面调查即可判识,国外调查机构如美国地质调查所、日本国土地理院也仅制作小比例尺五万或二万分之一地图,因此仍需透过个别基地开发的钻探及地质安全评估,才能确实掌握,有鉴于此,国内大量空间资讯仍有待持续整合。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长期关心河川环境保护及公与义议题,催生国土计划法,持续追踪监督,并举办公共政策研讨会与活动,此次国土专辑分三篇刊载,辑一˙规划审视、辑二˙执行折冲、辑三˙部门结合,期透过沟通讨论,建立观念并凝聚共识,为国家重大政策提供建言。

陈和斌

国土规划资讯整合与应用

陈和斌(营建署城乡发展分署)

国土规划资讯办理及应用,始于96年行政院核定之「国家地理资讯系统建置及推动十年计划」,我们负责国土资讯系统9大资料库分组的国土规划资料库分组,主要任务为搜集国土规划资讯、建立图档供各界使用,资料库的核心资料是土地使用分区资料,包含都市计划区、非都市计划区和国家公园三大使用分区,近年也推动资料更新与流通。资料库在97年建立,完成搜集后仍有不完整之处,有些是纸图,有些是扫描的档案,早期开发单位针对开发地区要做环境敏感查询,需汇请许多单位,常造成行政效力不彰,105年针对此问题,建立单一窗口,把环境敏感图资汇集到资料库,国土法通过后资料库陆续改版,图台被使用的次数也明显增加。

土地利用分区图资 透过经费、人力协助

资料整合部份,搜集图资超过100种,初步分为六大类-基本底图、土地管理、国土利用、土地使用分区、环境敏感地区及环境及灾害潜势图资,土地使用分区是规划资料库的核心图资,需要负责搜集、更新与维护,过去以一年为一个版次,向目的主管机关搜集,在土地利用分区这块挑战最大,主要计划跟细部计划时刻更迭,且8成人口集中都市计划区,备受关注,但全国438处都市计划区,仍有三分之一图资为纸图,为解决此困境,向行政院申请经费,办理都市计划数值化更新,强化资料库不足,除提供三成补助额度,也运用分署测量人力提供协助。都市计划更新涉及四张图的套叠,包括都市计划图、桩位图、地籍图还有现况开辟图资,有其因果关系,也涉及民众权益,地方承办人员常不知如何处理,因此我们成立辅导顾问团队来改善。

国土功能分区图划设部份,我们搜集都市计划区、非都市计划区及国家公园区等图资做为划设依据,它来自不同图资,考量国土功能分区分类系参考环境敏感地区划设,各项环境敏感地区划设原意、范围及图资产制精度皆有不同,造成划设作业之困难,后续分区划设时,仍需厘清及会商有关机关办理现地会勘,再决定界线原则。资料标准因图资类型不一致,国土法通过后,采用五千分之一做为基本图,座标系统也统一。都市计划图未全面办理重制问题,我们补助县市政府推动都市计划图重制,过去推动85处,目前还有50几处未推动,未来更新频率希望可达一个月一次。

资料更新维护 需法令修订与地方配合

最后谈管理面及资料更新维护,土地使用功能分区更新面对22个县市,本来要求县市政府每个月更新,但承办人员流动快,委办厂商又推托合约里面没记载所以不帮忙做,建议法定修订或行政命令颁布来规范。县市政府的配合也是重要因素,有些县市建了图台但无法维护,因此我们建立公版图台提供无力维运系统的县市政府使用,也建立伙伴关系,以达资料互通,提升图资上传意愿,另外增加图台追踪管理功能,落实追踪考核制度,提升更新效能。希望把资料库整合现行国土规划资料库相关系统,及强化建构国土计划相关图资,朝向提供一站式图资供应服务。空间图资的价值在于它能反应现况,并能即时更新,来延长资料生命周期,图资如何创造经济、快速并永续更新?是政府部门需正视的课题。

刘正伦

国土利用现况调查 公私部门加值应用

刘正伦(国土测绘中心主任)

什么是国土利用现况调查?即是对土地利用现况作系统性分类及统计,了解土地有什么(Land Cover),和土地使用(Land Use)。直观Land Cover可从遥测、航照或卫星影像看出来,但想知道土地上特定建物实际第二级、第三级分类使用情形,就无法从航空影像判释,图资需经过现场实地调查分类,才能呈现实际使用类别。

民国64年都市计划定期通盘检讨实施办法中提到,通盘检讨前应先进行计划地区的基本调查分析,及使用土地利用调查资料。国土法第19条订定:中央主管机关并应定期从事国土利用现况调查及土地利用监测。今年一月实施国土利用现况调查办法,规定内政部每5年至少办理一次国土利用现况调查,为推动接下来的功能分区划设,营建署也订定国土功能分区与使用地划设原则。

土地使用分类系统 区分三级用途别

历年执行概况,最早在民国82至84年,内政部做了第一次国土利用调查,十多年过去,民国95年内政部订定土地使用分类系统表,区分三级用途别,并交由国土测绘中心办理。109年后更新机制因应国土计划法施行,且考量以往分工机制,存有图资供应需回归各机关申请,各机关更新频率及分类项目细致度不同,导致整合不易,皆影响应用,故内政部重新检讨陆域国土利用现况调查工作,改由林务局办理森林资源调查范围,其他范围由内政部办理,办理至第3级分类调查更新工作,并取得林务局成果整编转制及办理补充调查工作至第3级分类,大于5平方公尺的建物均须细分使用类别,未来地方政府可直接引用此国土现况调查成果,用于地方规划。

数化编修 坵块判释 广泛加值应用

作业情形说明,首先需要搜集作业参考图资,包括航空影像、地籍图、电子地图等,接着图资预处理-林务局成果分类对应转换及修正、套叠分析及影像判释,再交由外业调查、成果编修,最后产制国土利用现况调查成果。图资预处理目的是产制外业调查底图,因国土利用现况调查,主要使用航拍正射影像为基础,偶有偏移等误差情形,故需利用数化方式编修各土地,利用坵块图形进行判释,引用台湾通用电子地图道路及水系等资料,可有效提升成果几何精度。植被覆盖及农渔养殖之土地可使用正射影像资料辅助判释,但影像资料不足以正确判释时,需到现场确认分类正确性。

相关应用案例众多,例如内政部利用国土利用现况调查成果,作为人工筛选变异点参考辅助图资,提升整体卫星影像变迁分析之判释精度;审计单位近年利用国土利用现况调查成果,协助课征田赋土地使用清查作业,对于部分非农业使用之农地要求地方政府依法改课地价税;民间环保团体也应用国土利用调查资料于农地违规工厂初步筛选及举报;房仲应用于房屋买卖区位参考等,加值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公私部门都有所助益。

陈继藩

应用卫星遥测于国土监测管理

陈继藩(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

台湾地狭人稠,土地利用型态日趋复杂,经济挂帅下,开发不断往山坡地、河海边及农地扩张,违规使用增生,违规行为仅靠取缔很难处理,因此政府使用卫星影像来协助土地管理单位,使人力工作更有效率,例如农委会水保局自85年起执行「利用卫星影像辅助山坡地管理与监测计划」,营建署90年起执行「国土利用监测计划」,水利署95年起执行「应用卫星遥测于中央管河川区域之监测与管理」。避免监测资源重复浪费,103年由「内政部国土测绘中心」接办,协助整合跨部会国土利用监测作业。因应国土计划法施行,内政部营建署于106年召开「因应国土利用监测整合计划调整主办单位相关事宜研商会议」,决议自107年起改由「营建署城乡发展分署」接办国土利用监测整合作业。

建立监测通报查报 及互联机制

国土利用监测的目标明确,运用卫星影像能定期有效掌握土地变化情形,以防止不当开发利用;应用土地、山坡地、河川及海域等监测成果,来辅助国土规划发展及管理策略;有效达成监测通报查报作业及相关系统的互联机制;配合各机关动态需求,提供技术服务与规划,目标是达到国土永续发展经营目标。

我们使用的卫星影像,在中央大学有卫星接收站,以SPOT-6、7为主,变迁侦测影像采用多光谱及黑白融合1.5m解析度,地面大于1.5米的都看得到。国土利用监测整合系统,第一阶段以电脑自动化判释变异点,透过第二阶段人工筛选,把疑似违规点通报给各单位,各单位再至现场拍照,判断变化点是合法地还是违规地,回报资料库,就会有完整纪录。统计从107至109年的监测资料中,大约有3成违规率,并缓慢上升中。

民众担任义工 透过科技与政府串联

报纸也会报导土地利用监测计划,民众常看到外面土地使用疑似非法,但又不确定,所以希望一同加入计划成为义工,收到系统通报后,协助到现场勘查,若义工回报有问题,我们会再利用卫星影像检查,觉得可疑才派专人查缉。

计划本意是透过科技应用,辅助基层单位到现场调查违规,后期更多单位加入后,认为卫星影像不只能观察变异点,可发展其他加值使用,例如营建署办理国土利用现况的土地覆盖图、土地覆盖变迁图之相关统计及指标化分析,利用卫星影像可计算植被、水体、建成环境三种土地类别,并得知绿覆率、建成环境比率等。另外在都市计划区发展部分,分为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透过卫星影像,也可算出三种分区的发展率,让规划单位看到发展趋势,是很好的加值资料。

此计划强调如何应用科学技术,帮助政府单位做国土利用监测,希望利用技术及数据吓阻非法使用,减少心存侥幸之人,多年来也吸引民众自发性担任义工,透过中心与政府的串联,落实到地方乡镇,为国土永续利用协力打拚。

林峰田

建构地下断层及管线图 3D空间建筑

林峰田(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教授)

地政及都发系统 行政相连不彰

我将国土规划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包山包海,追求国土有效治理而迈向永续,狭义是从执行面看,就是内政部可管辖之处,着力点在营建署,地政、交通、水利建设等,都与国土规划环环相扣,但营建署权责有限。再来谈法治面,国土计划法在内政部跨了两个单位-地政司地用科及营建署,地用科权责在国土管理,负责土地使用编定,相关业务在地方政府属于地政局或地政处管辖,但循着地政系统上去,真正管国土计划的城乡局、都发局却是看不到这些地政资料,行政上是否会有问题?

资料库需整合 图资规格及名词定义

关于资料部分,不同资料来源比例尺不尽相同,地质资料比例尺无法画在一千分之一,但都市计划却是一千或三千分之一,分署会收到各种比例尺图资,造成紊乱。现在图资大部分是2D的,测绘中心已开始制作三度空间建筑,我建议地底下更要做3D图,地底下非常曲折,三度空间可厘清断层图及都市管线,对防灾工作是一大助益。当跨局处、跨部会的资料需要整合时,会遇到许多同名异意部分,例如地政事务所、航空图、建管单位所指的「建筑面积」定义皆不同,资料库整合时需注意。

国土计划法没有纳入保险观念,刘主任提到国土调查,因为目的不同,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分类方式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不一样,我们用科学方式精确描述事实,但民众很难理解,就像「台风时雨量100公厘以上」,改说「淹到膝盖了!」较好理解,建议把科学用词转译为民众能理解的语言。最后,政府搜集的多是静态资料,但要规划广义国土规划,需纳入动态民间资料,例如手机讯号图、捷运、高铁、停车场资料等,目前缺乏这类可看出国土活动的资料,落实治理,资料就要有即时性、滚动修正。

民众行政诉讼 成立基金 建立辩论师

我们必须注意到大法官742号解释,以后跟都市计划有关、影响民众权益的,就可提行政诉讼,前阵子开会,司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中,设专章解决国土规划或都市计划诉讼问题,在我来看,行政诉讼法的问题点是,它不能让都市规划技师当诉讼代理人,顶多当顾问,且这个行政诉讼只能处理合法性,不能处理合理性,如何进一步建立诉讼辩论师,以及规划上的经费,成立国土永续发展基金等,都需谨慎思量,才能永续发展维护。

陈彦仲

静态空间规范 需落实补救动态改变

陈彦仲(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教授)

从国土资讯实务应用的角度谈起,首先要认知,都市活动为动态的,无论生产消费、上班就学、休闲育乐等,随时都在发生,且随时代观念改变及科技进步,活动样态、区位、形式等也都是动态改变。而国土计划、都市计划、都会特定区计划等空间规划,是静态空间规范,充其量只在5年或10年进行通盘检讨,缺乏法规即时赋权,空间规划缺少立即管制机制,只在问题发生后疲于补救。

资料正确判别 即时更新 研拟增订吹哨者条款

国土利用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含山坡地、河川、海岸、非都开发及使用等,并进行农地存量分析,对于大面积变异点判别,应有相当成效,例如山坡地保育。然而小面积变异点较有疑义,如农地违规,近期参与地方「未登记工厂的现地清查」专案,其基本图资为国土利用调查及监测资料,并整合农业及农地资源盘查作业,和经济部工业局内部相关登录资料,综合整并成各坵块,作为建物使用判别图资,超过8千笔坵块,再经由人员逐一进行实地勘查,以确认其实际使用状态。经现场判断,使用样态多元,实际状态符合未登记工厂之认定而需接受辅导的坵块,仅约1千7百笔,比例约两成。同时也发现使用样态在查访前后,存有改变情形,也就是使用行为「动态」改变。如何提升土地使用判别的正确性,未来是否增订义工或「吹哨者条款」,奖励制度由全民监督,可再行研议。

环境敏感地的权责单位 承担法定责任

再来谈国土功能分区法定公告的权责,如现行非都市地区的使用地编定界线,由地政主管单位认定。但环境敏感地呢?农委会的粮食生产资源敏感地、地调所的土石流灾害敏感地、文化部的历史遗址,以及原住民保留地,这些敏感地的空间分布,是否有相对的专业权责单位承担法定责任,还是仅为「参考」。分区划设的法定责任仍需由国土计划主办单位营建署承担,然而民间团体的对话对象,应是专责单位(如农委会、原民会),而非土地管理机关。未来落实功能分区划设,预期将是极大挑战。

回应国土测绘中心刘主任引言,有关土地使用分类,目前采三级用途别,是较细的使用分类方式,未来都市活动趋势倾向多元使用,或是多项混合使用,现在已经发生,例如古迹活化,高雄英国领事馆的实际使用是古迹保存区兼商业(咖啡简餐),又如台南「老屋欣力」鼓励老屋改造并引入商业行为。在紧密城市(compact city)的新都市主义观念下,更主张多元、紧密的群聚活动,例如六本木之丘的复合机能城中城建筑。未来科技更有共享空间的行为变革,都将挑战土地使用分类的判别与使用功能区分。

曹恕中

国土资料建置、更新 重要基础建设

曹恕中(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长)

地调所着重建立国土自然环境的变化资讯,已有20余年发展历程,也是国发会国土资讯系统自然环境资料库分组一员,今从资讯系统、土地监测与地质资料使用,三部分分享。

图资法效性不足、加值使用限制多

现今资讯系统图资丰富,但法效性不足与使用限制多,网路平台常在图资下面标注「仅供参考」,可能原因包括比例尺差异、图资精确度等,但这样无法当成土地开发证明,非常可惜。建议由权责机关公布一套法定基本底图(例如地籍图),供大家使用,也让公布图资能直接利用于开发计划书件。

网路平台的资料,为改善频宽不足,常用图砖方式呈现,导致不容易加值应用。建议使用JSON格式进行开放资料,可简易地与其他程式沟通、交换资料,及加值应用,达成真正资料开放。此外,目前图资开放平台,大多将所有提供的图资集中,众多资料叠在一起,易模糊资讯、无法立即更新,建议各单位提升介面功能,资料产生单位一旦更新资料,其它单位直接网路介接,可即时更新。

应用于国土功能分区方面,是参考环境敏感地区,但划设时需先了解资料内涵,而不是直接引用,例如国土复育地区中有个严重山崩地滑区,目前划设条件是参考地调所的山崩地滑地质敏感区,但山崩地滑地质敏感区包括顺向坡、山崩纪录、潜在大规模崩塌等条件,不一定符合「严重」定义,参考单一环境资料划设不准确,仍需评估划设必要性及可行性。

无人机光达技术 即时防灾资讯应用

土地监测方面,国土监测除了防止不当违法开发,自然环境也要监测,才能评估开发适宜性,应在法规(例如国土利用现况调查办法)中明定。空间资讯调查应用上,遥测是很好的工具,推荐空载光达(Airborne LiDAR)技术,地调所在过去十年内,完成全台光达数值地形资料,并转移内政部管理,供各界使用。空载光达具有高解析度、公分级高精密度、快速大面积测量等优点,若灾害发生,更可利用无人机(UAV)光达技术获得即时资讯,建议国内自主发展,无人机荷重及续航能力之飞控软体等。

地质资料方面,地调所发展的资讯系统,最重要的两项为地质资料整合系统及工程地质探勘资料库系统。使用时,要了解资料都是动态资料,需确认调查时间、调查精度。地质资料除了工程上需要大比例尺资讯外,地质现象是以区域为范围,图资比例尺为两万五千分之一,所以使用资料时不能无限放大比例尺使用。

贺陈旦

考验国土计划功能执行 部会政策尤重

贺陈旦(前交通部长)

国土法在盛丰兄、文彦兄接棒下,马总统卸任前通过,「国土计划法」是台湾近20年来理想性较高的法令,而国土计划第3阶段不会只有功能分区挑战,若各部会政策不清,到时只会边做边改;涉及大片国土使用的部会,在功能分区阶段必须拿出各自的版本,以供都市计划单位即时参考与检讨。

什么叫国土管理?不同部门解读不一,应讨论折衷点,与国土公共性有关的判断、协商,需反应理想性。根据几位先进国土规划资讯,在搜集、管理、数位化上,我国已建置五千分之一的基本地图,做为这次国土计划的共用底图,只是各主管机关早期依不同的地图来源调查制作,地图座标、比例尺不一,在功能分区等土地管理应用上仍受限。相对于技术精进程度及资料更新频率,这些资料有多少被应用到政策上,或取缔违规上?更新资料、追踪大量违规,对需导正的边际土地管理又如何处置?应该比对一下,六都都市计划单位、地政单位或工业单位,各部门有无申请内政部资料做年度预算或执行的依据,有多少是转交司法单位执行的?比对才知道花预算、搜集资料,对公共政策、生活品质有无改善,达到成效?或构建使用者付费制度并行推进。

空间计划反映行为活动 需滚动修正

如今国土计划更大的考验在部会政策,政策不清就交付地方政府,地方只能边做边改。应重视生态与永续的国土规划,进入诸多开发案的交通部,空间计划随着时事变迁,跟着法令要求行为。提到搜集动态资料,就如我在捷运公司工作时,淡水线因路权考量,沿线车站如台大医院、北车、中山、双连至民权西路,五站间距近,乃因都市计划中,北市所有的第四种商业区集中这几处,但后来这些车站也非出入人口最多的。捷运单位需至少每隔一年计算车站出入人数,甚至全天尖峰出入人数,套用于国土计划或都市计划资料,才能体现地方与捷运动态、使用量的趋向。又交通建设规模大的,会事先做调查,不仅土地成本,地面下、地缘地基等多方技术専业,也包括商业区商家数量、就业能量,若无法工商普查,就动态分析预测进出人数,类似这样的补足研拟,需有部会为建设与管理做个别项目专精调查,回头修正原有都市计划分类,及可能造成的边际问题,评估交通建设案,一定会遇上争取建设的压力,是否能合理分配资源,值得观察。需在价值观、时空动态与交通专业间找到平衡点

面对国土问题 理想揭示、数据依据

国土调查应将地质资料与地籍资料结合,许多处于水源保护区或山坡地,政府限制不能盖房子,但找不到地主,成为行政作业瓶颈。政府加强宣导,民众了解山坡地种槟榔、蔬菜、茶等浅根性植物,对国土保安是威胁。交通单位如动辄开辟道路、破坏栖地,还谈什么生物多样性?对于边际冲突个案,需要机制处理,不期望政府部门仅透过资料传播、民众说明会,能让国土计划得到适度处理。

在每一项开发的过程中,力求用专业和态度兼顾生态,与防灾双管齐下,灾害潜势区可以揭露资讯到什么程度,地方灾害机率是否分析准确?对灾变威胁大的地方提供保险,把保险机制纳入灾害可能的管理机制,用商业机制劝阻规范,帮助沟通监管。进而无论在县市政府沟通,或要求部会提出政策,对话有数据依据、有理想性揭示,处理问题时才有出发点。期待用谦卑的心与自然和好,秉持道德与责任心,在环境保育和经济发展中,尊重土地上所有的生命,并以永续的目标规划国土。

李鸿源

上位计划不明 缺容受力计算 政治、利益纠葛多

李鸿源(前内政部长)

真正谈国土规划,涉及能源、渔业、农业、生态、防灾等面向,哪个单位有能力做?应是行政院的责任,而非单凭内政部可处理的。我们缺乏上位国土规划,没有通盘计算土地容受力,住宅区、农业区、科学园区适合设在何处?没有人仔细算过。当初于内政部服务时,尝试把中央地调所的地质灾害图、水利署的易淹水地图及水保局的土石流风险地图,套叠成「台湾风险地图」,并交给地方政府,要求检讨区域计划与都市计划,希望未来土地规划能反映灾害潜势,但推行困难,攸关地方政治生态,不讳言一半以上的地方议员都与土地利益牵扯,高理想的版本交由地方政府,确实政治难度很高。我曾委托成大都计系,花两年计算北台湾土地容受力,完成后我已离开内政部,后面的人没有再继续计算其他区域,假如此课题没完成,没有土地容受前提下,未来每个地方提出个别国土计划版本,我认为不过是加强版的区域计划。

借镜荷兰气候防护经验 对抗极端变迁

参与过荷兰因应气候变迁的调适计划,荷兰目的明确-面对全球气候变迁,因为牵涉太多的利益相关人,因此他们花了两年,与全国民众沟通、讨论、对话四千多个小时,做出完整上位计划,明确认定风险的影响对象,及技术的极限,发展出一套永续发展国土计划与治水策略。厘清许多问题不能只用工程手段解决,最后订定政策。包括农业区往内陆移、拆堤防改为洪泛区、还地于河等,反观台湾,我们的决策模式永远是由上而下,并未落实公民参与。更讽刺的是荷兰整体规划花的经费比我们治水预算还少。最近参与水利署的台北防洪2.0计划,检讨过去花费两千八百多亿的大台北防洪计划,在全球气候变迁冲击下可能已经无法确保台北不淹水,但如何因应及重新设计城市,是巨大的挑战。

部会本位主义严重 防灾保险认知不足

过去在检讨桃园航空城兴建时,我曾问吴志扬县长:桃园还有多少闲置工业区?未来航空城市场在哪里?我说未来淡江大桥兴建后,航空城和淡海一二期将客源冲突,北台湾会多出一堆空屋,也是因缺乏上位计划导致。近年,台湾年平均降雨量趋于密集、强度增加,应整合交通部、营建署、水利署、水保局的资料,建置易淹水、坡地灾害与土石流风险地图,面对不同等级风险地区时,能够有效防范。未来内政部期望能划设「防灾策略重点地区」与「防灾型都市更新」,预估将针对各地断层带分布,进行为期4年的计划,包含都更、补强老旧建筑、原地拆迁更新等。国土计划在行政院缺少充分讨论,各部会本位主义严重,若看法无法聚焦,推出来只会是「四不像」,专业技术绝对没有问题,除了资讯外,水利署、地调所、农委会等机关,都应对话,整合各相关单位的意见,才有可能推出符合现实,且可行的国土计划。

至于保险部分,因为灾害潜势图资已经完成,台湾其实已具备重大公共工程的保险条件了,我在工程会当主委时,曾有慕尼克再保公司对这块市场有兴趣,后来到内政部服务,他们持续表达浓厚的兴趣,但保险主管单位是财政部,并非与工程相关的单位,财政部、经管会对保险的认知,与防灾保险认知不同,外商最后不得其门而入。马总统在2014年元旦文告中曾明确写出防灾保险,保险是先进国家的指标,台湾具备灾害保险条件,但主管机关对此没有足够认识,是永远推不动的,又回归到上位执行面的问题。

结语

邱文彦(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

一、跨部会的沟通整合很重要,无论林务局、水利署、地调所等,部门计划与国土计划要有所整合。目前为止,或许未能达成「上位计划」想法,但仍需坚持理想性、合理性,不断滚动修正。

二、地方政府人力资源薄弱,或有经验不足处,相关机关及民间单位可成为协力平台,协同进行。

三、持续精进技术面,包括技术取得、新技术运用、资讯监测应用,都可作为将来规划与管理面的参考依据,而技术人员的培养与专业知识传递,需有更多的工作坊协助地方政府。

四、进一步推动相关机制,包括使用者付费、防灾加值应用与保险制度。

五、国土复育地区、乡村地区、海洋资源地区等资讯相对缺乏,有待共同努力,后续基金会亦将持续追踪,讨论水资源河川系统与国土计划的结合,以及农业地区和乡村地区课题。

补充

地调所提供资料

地调所着重建立国土自然环境的长期变化资讯,已经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也是国发会国土资讯系统自然环境资料库分组的一员,今分资讯系统、土地监测与地质资料使用,三个部分分享。

一、国土资讯系统

「图资不具法效性」及「资料开放却有所限制」一直是政府近年在发展国土资讯系统上,需要克服之重要瓶颈。所谓「图资不具法效性」,是指相关单位之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资讯系统)电子档案虽然可以彼此套叠、加值处理并以视觉化方式呈现提供外界查询,但碍于机关权责不同、空间坐标转换或数化误差等问题,即便在图资比例尺相同情况下,资料用途仍只能定位在「仅供规划或研究参考」之示意性质视觉化资料,因此资料本身或加值后无法直接做为土地管理上之「直接依据或证明」。

「资料开放却有所限制」是指资料虽然公开供外界自由取用,但有些资料格式是影像格式,仅可做为底图性质参考或贴图使用,也就是在「仅供参考」的底图上再利用GIS小工具进行基本的绘图或有限度的环域与距离分析,而无法在线上直接进行运算分析或更深度之三维应用,致使国土资讯应用上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

上述地解决之道,未来应思考由一个权责单位统一发布一套「法定」土地管理作业底图及平台(例如地籍图),供各单位直接使用或分析。其实地籍图是国土规划分区及土地利用现况调查很重要的依据,在今天地各个简报都有提到。地质调查所地地质敏感区管理也是是使用地籍图作为民间查询的依据,但是我们常常遇到不同年度土地「飘移」现象,这就造成不少查询判定的困扰。

国发会近年推动OGC(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开放地理空间协会)之WMS(Web Map Service,网路地图服务)、WMTS(Web Map Tile Service,网路图砖服务)等标准,以图砖资料概念控制传递之资料量及加速使用者端之检视浏览动作,克服网路频宽不足及降低使用者端软体之处理能力。但一般民众及公民团体发现该服务能提供影像资料但却「能看但不能用」,使用者在无法真正取得资料进行分析或加值。

建议遵循国际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全球资讯网协会)HTML5及CSS等相关标准,改采JSON格式进行资料开放。地质调查所地资讯系统已经实施,以纯文字为基础进行储存和传送简单结构资料,可透过特定格式储存任何资料(字串、数字、阵列及物件),也可透过物件或阵列来传送较复杂之资料。一旦建立JSON资料,就可以非常简单的跟其他程式沟通或交换资料,此方式可供外界进行进一步分析或加值应用,达成真正之资料开放。

在政府资料更新流通方面,资料提供单位应做好资料供应介接介面,以供资料应用单位介接,提供单位更新,应用单位亦即更新,并不适宜搜集各单位资料(如政府开放资料平台上)自建空间资料库图层或发布图砖服务,恐会造成资料更新上的落差。在图台图资套叠的设计上,还可以再贴近使用者。事实上大家可能都有一种「图资越多越好的迷思」,而单纯套图未经设计,则「整合」完资料后,却失去展现「资讯」的意义,例如各类图资套叠若未经分类组套(如环境、防灾等分类设计),套叠后各色块呈现杂乱或不透明色互套,将不可能展现出资讯的价值,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与努力。

随着云端应用快速发展,下一阶段的「地质资料整合查询系统」及「工程地质探勘资料库系统」除了在资料面上将强化实务应用及落实资料开放外,架构上也分阶段逐步转换成云端架构,可以解决系统效能的问题。汇整各机关资料的整合查询将会消耗网站频宽及增加流量(对于网站等待套图图资及变异点资料显示时间似有过长),对于解决频宽的效能,建置系统云端化将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工作,国土规划的整合资料系统做为国土规划的协作平台,发展云端化及大数据分析也是重要的工作。

国土资讯应用于国土功能分区方面,主要是参考环境敏感地区划设,因此国土功能分区分类划定需了解资料实质内涵。灾害类图资并非固定不变,需视灾害再现频率性质加以更新,基此,国土功能分区分类划定时须考量其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特性,亦须定义清楚以确认是否与空间资讯之内涵相符,例如划设国土复育促进地区,其中「严重山崩、地滑地区」,主要参考图资之一为山崩与地滑地质敏感区,就要考量山崩与地滑地质敏感区划定的山崩纪录、顺向坡、潜在大规模崩塌等条件,是否符合「严重山崩、地滑」定义,以及评估划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及可行性。此外,其它如图资定位校正、座标系统转换、定期更新、精度等都要考量。

再谈到国土资讯的法效性,目前土地开发案查询基地是否位在第一、二级环境敏感区,政府所透过网站公布的图资都仅供参考,土地开发案基地的位置最后要还是要由划设环境敏感区的主管机关具函证明,即使现在有单一窗口,这项回复业务对各主管机关的负担极大,若是公布图资无证明性质,建议将基地位置的认定交由专业技师办理,根据公布图资说明理由,并开发书图文件送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审理。

二、国土利用监测

国土监测目的除了防止不当违法开发,还要监测地形地貌随时间的变化,不论是自然或人为引起的。国土利用现况调查,要有土地性质、土地品质等背景资料,才能评估开发的适宜性。地质灾害潜势、自然地形地貌变迁、气候变迁等。法规(例如国土利用现况调查办法)应明订。

国土资讯应视为公共财,如地质作用类,有突发的山崩土石流地震,也有对地形地貌缓慢影响,应由政府持续长期监测,更新图资。公私部门进行的开发案,都该将获取的国土资讯提交政府,以加速国土资讯更新。

在空间资讯的调查及应用上,利用(定翼机、直升机或无人机)空拍、(光学或雷达卫星)遥测技术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成本也都压得很低,用途也很多元。地调所在很早以前就采用遥测技术在协助进行地质调查,包括利用卫星影像做活动断层、山崩的长期观测,全台的大地观测,从单一站点的连续GPS到数百公里长的水准测线,到含括整个台湾岛的GPS观测网,这些资料地调所都一直记录保存。民国93~96年及99~104年地调所分别进行两阶段全台湾的(定翼机)空载光达测绘调查,完成了全台湾高解析度(1m x 1m)的光达数值地形资料建立,这都是很重要的资产。

不同载具的遥测成果整合应用,如卫载、机载至无人载具等,可由大范围的尺度至公分级尺度之应用。无人机的发展趋势,包括其挂载的各项技术仪器,摄影测量、光达、雷达干涉技术(SAR)、多光谱仪、红外线摄影等,目前在国际间已逐步发展应用,各种应用领域可依照需求,尝试投资这些新技术发展。

受限于无人机的载台荷重及续航力限制,在无人机上所使用的设备或者是配合设备可用的无人机载台选择较少,是这项科技目前所碰到的问题,但也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建议未来可朝向国内技术自主研发载台,并加强载台的续航力以及飞控软体的可靠度,结合国外技术成熟的红外线摄影镜头或遥测设备提升国内无人机遥测技术。附挂的设备技术性太高,我国的市场不大,厂商投资意愿低,但国内的无人机、空拍市场仍大,建议国内产业能以开发载台以及飞控软体为先。

在所有的技术中,以空载光达产制的高解析度数值地形图,有最高的应用价值,经过点云资料处理可剃除掉非地面点,就可获取真实地形高程,即便是植生覆盖的区域,是地形、地质调查、淹水潜势分析的极佳资料;无人机光达扫瞄可获得每平方公尺百点以上的点云成果,解析度和精度相较空载成果已为另一等级的成果,在环境上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未来最佳方式就是不同情境采用合适的技术即可,如快速广域的勘灾作业,就建议采用卫星影像及航空摄影;若遇到特定灾点的灾情与灾害原因调查,若可到达附近地区,就建议采用空拍机。此外,全国空载光达产制的高解析度数值地形图,应定期更新。

有关国土利用调查及资料检核部分,可导入自动化检查机制,包含图形几何形状(如坵块重叠、重复、过于破碎、图形与属性连结不正确、自我交错等)和属性(如栏位值定义有误、遗漏、空值等)检核作业,对于国土资料品质提升有正面帮助;未来或可考虑运用过往分析演算经验,导入人工智慧检核及判释,提高速度及正确率并开放分享给各界,以利国家培养相关人才,促进空间资讯及大数据应用产业创新应用。

三、地质资料使用

地质调查所依据NGIS建置计划,推动执行「地质图资扩建及应用计划」,借由国土资讯系统「地质资料整合查询系统」、「工程地质探勘资料库系统」、「地质敏感区查询系统」、「地质敏感区(草案)公开展示系统」及「地质资料搜集填报系统」等系统,以及建置活动断层、山崩地滑、土壤液化等国土资讯。

本所目前已制定地质资料与工程地质探勘资料两项国土资讯系统资料标准,提供外界遵循使用,以达成充分利用资讯科技,促进国土资讯系统中跨单位组织的资料共享与整合应用。另各类地质灾害的调查资料提供,多以纸本、政府资讯开放平台(open data)及本所网站查询或下载。

使用注意事项方面,首要是应先了解资料的调查时间。台湾地区近年来地震与风灾发生频仍,无预警的大地震或持续而丰沛的降雨,使各处坡地产生山崩地滑及各种坡地灾害发生之机率大幅提升。由于地质环境具有时间动态性及环境变异性之特性,对于环境资料应具有时间动态观念,图层资料会因时空之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地质作用是持续不断地在进行,环境地质资料也会因时空之不同而有所改变。

其次要注意的是调查资料的精度。大部分的地质图资,属区域性、大范围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普查成果,由于调查时间及人力的不足,因此资料之获取,乃借由室内的遥测判释作业与有限的野外调查验证工作所完成。一般而言,适宜提供区域计划或土地利用者参考,以了解区域工程地质特性、自然环境地质现况,以及地质灾害潜势区的分布特性。限于调查之精度,图资不适于放大成大比例尺后套叠使用,对于特定目的之开发审议或工程规划设计上的应用等,应依相关法规选择适当之比例尺及精度从事进阶的环境或工程地质调查工作。

四、结语

国土资讯应用落实支援土地管理行政业务,使土地能安全合理地被利用,环境才能永续发展。资料建置及更新工作其实应视为国家重要基础建设之一环。

最近台中市府废止东势实验教育园区规划,是因为旧东势高工位于地震带上,921大地震后,造成校舍损毁、无法使用。因为断层带与921地震影响,不宜就地改建,以及有顺向坡及地质敏感区,恐有崩滑之可能,经专业单位再进行地质钻探,全区有三分之一为禁限建区域,且经主管机关评估不适合设校。

另外,105年台中市原民会规划于和平区松鹤部落上方之八仙山兴建原住民文化体验园区。台中市查核发现,部分开发区域位处经济部于103年公告之山崩与地滑地质敏感区,或位处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公告之土石流潜势溪流影响范围,属复合型地质灾害区,因此105年相关单位召开协调会议重新检讨,考量部分基地位处土石流及山崩与地滑地质敏感区范围,涉有安全疑虑,已于105年9月终止开发计划。

以上二者皆是公共建设规划推动,因国土资讯揭露而停止,也许已经花费许多的人力、物力与经费,但是生命财产安全至上,停止开发反而减少未来的灾害影响,以及减少可能投入更大的救灾、整治的经济成本。

国土规划除了需要丰富确实的资讯为依据,也需要法规明订资讯的使用,以及各机关协商机制。地质法的第六条和第七条,就明订各机关应将地质敏感区资料纳入施政参据;重大公共工程建设选址,应知会地质调查主管机关。如此能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则可以避免事后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