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生产值要突破台币1.76兆元 广州公布海洋发展规划

广州黄埔古港,下同。(图/CFP,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广州市政府近日正式公布《广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提出规划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等重点,升级海洋产业结构及实现海域合理开发、利用,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等。其中,也提到2020年的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总量要控制在475公顷以内。根据政府的规划,广州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人民币3900亿元(约台币1.76兆元)。

广州将海域的主要功能定位为:港口航运旅游休闲娱乐和海洋保护,并强调要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临港工业和物流业,形成海洋产业集群;整合现有滨海旅游资源在南沙建造具国际水准的滨海旅游景区;支持海洋现代服务业及其他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等。

据《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广州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要力争突破人民币3900亿元(约台币1.76兆元)。2015年,广州的海洋生产总值为2632.8亿元(约台币1.19兆元),稳居广东全省第一,并且其中第三产业占比79.79%。

因此,广州希望透过海洋功能区划的有效指导和约束,更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包括引导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加速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跟实现从海洋经济大市迈向海洋经济强市。

陆媒《21世纪经济报导》报导指出,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广州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优势,这包括扎实的产业基础、大型港口和众多涉海科学研究和管理机构集聚,「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空间广泛,并且均较为高端,这对促进广州经济质与量双向提升都很重要。」

广州将海域的主要功能定位为:港口航运、旅游休闲娱乐和海洋保护,并强调继续推进龙穴岛海域开发建设。龙穴岛位于广州东部的南沙新区,作为城市的副中心,此区域是广州近年的战略发展重心之一。广州也强调,要在海域上有力保障广州南沙新区及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的发展空间。

报导提到,胡刚指出,南沙是重点,但广州的海洋经济并不只局限于此,南沙更多的是要发挥平台功能,将广州乃至珠三角其它城市的产业,转移到海洋发展空间上,如将装备制造业向更高端延伸,并由此汇集自身资源和巩固地位。

根据广州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广州市计划从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着手,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覆盖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邮轮游艇业、高端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

此次的海洋功能区划,广州还明确规定未来的填海用地规模:到2020年,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总量为475公顷以内。广州更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围填海管理,围填海控制面积要符合国民经济总体要求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项目的围填海活动

广州也提到,要严控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划定保留区,并实施严格的阶段性开发限制,为未来发展预留海域空间。同时,将展开海洋环境整治和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

报导提到,受访专家指出,随着中国加速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也发展的更加成熟,这使得发展海洋经济这一前景诱人的全球趋势,逐步转化为中国国内的共识,进而使各个单位都更加积极。报导中叙述,珠三角不少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都希望靠着填海造地工程的加速推进,进一步跨向海洋、增加临海区域的土地空间资源。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对此表示,「这完全可以理解,一旦看到趋势,珠三角每个城市都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对接机遇能力。」他也表示,珠三角城市各具优势,但一定不要无序竞争,一哄而上,应该更多依靠市场机制来引导。

▼广州。(图/翻摄自广州日报

报导说明,胡刚则表示,「珠江口用海一定要非常谨慎,尤其是填海,要更为谨慎,能不填就一定不填,因为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他也说明,如果无序填海导致珠江口面积缩小,将影响通航能力,更可能导致内河排水不畅,形成内涝淤积

报导更提及,胡刚进一步指出,当前珠三角地区并非一点土地空间资源都没有,而是土地利用低效,应该着手盘活资源。此外,也并非填海造地,向珠江口延伸就能对接大湾区发展。他表示,「我认为珠江口的用海还需要更高层级来统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最主要是协调好利益格局。」

2016年底公布的《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就曾提出,要严格围填海专案审查,从严限制单纯获取土地性质的围填海专案,并引导新增建设项目向存量围填海区域聚集。

广州白云机场。(图/记者季相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