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非遗|探寻隐居在竹林深处的人文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隐居在竹林深处人文特色,亲身感受代表沂蒙山区的"最美非遗"、"最牛绝活"、"最诚匠心","最美画卷",向世人展现当代沂蒙人的大美、大善、和大爱!

于氏古陶兽油古陶,隶属东夷文化,盛于夏,衰于商。它是东夷人在渔猎过程中意外发现将吃剩下的油脂和泥巴搅拌后,捏成器皿可以用来盛水。某一天,人们狩猎归来,围坐在火塘旁,突然有人不小心将手中的器皿掉进了火塘,等他取出来后,一个黑亮黑亮的器皿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件黑陶诞生了。

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有着"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民间艺人于万发经过几年的挖掘整理,已恢复母鸡壶、报鸡壶、六角盘、镇墓兽等已失传多年的传统兽油古陶制品制作工艺,并开发了镂空、雕花等工艺品100多个花色品种。2013年,"兽油古陶"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琅琊古军弓:军弓,箭靶,战鼓……走进这处山村石头小院,时光恍如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琅琊古军弓"据传起源于宋辽时期,历史上有名的宋辽之战,当时的主战场之一就在沂南县(古称阳都),宋军为解决运输困难采用就地制箭,并在铜井、西王、铜山三村设采矿冶炼坊,招募当地农民为军队制作弓箭。宋代以后此弓逐渐销声匿迹,清末至民国时期,乡人于迎修擅制此弓,后参与东北抗联。由于此弓耐寒,成为当时抗联的一支利器,曾立下赫赫战功。

今年40岁的于万发是临沂"琅琊古军弓"的非遗传承人,他继承了先辈有关琅琊古军弓的全套传统制作手艺,守望着中国传统弓箭制作的前世和今生。现在的"琅琊古军弓"不仅在射击、游艺场上使用,它还是收藏、陈设的艺术品。2009年琅琊古军弓被列为临沂市非遗保护项目。

芳春剪纸:剪纸是一种用剪刀在纸上剪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冠以"沂蒙红"之名的剪纸艺人张芳春的剪纸作品纯草根、朴拙透巧,接地气、灵动天然。她几乎不用勾勒草图,人物、花鸟、草木、动物,无不信手拈来,且造型准确生动,构图丰富简练。工笔柔腻,玲珑剔透,拙中见灵,形神俱佳,其状惟妙惟肖,其势呼之欲出,呈现出一个纯朴美妙、清新明朗的神奇世界。其作品在国家美术馆展出,获文化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等授予的"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猫图》《鱼趣》等作品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陈列或馆藏。《福寿图》作为山东省齐鲁名校长赴美考察团交流之作,被康州格里斯沃尔德小学图书馆收藏,《四季之花》陈列于澳洲阿德莱德艺术中心。《四美图》被市群众艺术馆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永久收藏。

草编坊: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是草编主产区。草编用草茎滑、节少、质细、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

蓑衣大王丰绍德从15岁就开始跟从事手编工艺的父亲学习编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4年的光阴。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改进,现在已经掌握了七八种产品的手编工艺。苇笠、席笼、柳筐……虽然很多产品早已失去市场,但丰绍德依然选择坚持,因为这不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关乎"传统手艺的传承"。

纺线坊:纺线,手工织棉布的第一道工序,妇女操扯家人穿衣的起点。纺线时先将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弹成蓬松如火腿肠般的棉条,利用木制手摇纺车上的钢丝梃子将棉条置上,右手摇车产生动力,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拉,节奏是短短长……周而复始。梃子上棉线积多成线穗,若干线穗经纬编织即制作棉布。

古村落中成长的村民,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生活所影响,依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庄富兰16岁就学会了用棉花纺线,总是到集市上买一些棉花,纺成线,织成白底布,给孩子们做衣服穿 。后来生活好了,年轻一代很少有会纺线的。"这可是个技术活,要学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庄富兰边说边纺线,她摇着纺车,一团棉花在她手里就像蚕茧一样不断地往外吐丝一般的细线,十分神奇。现在的庄富兰老人希望这些传统手工艺能够在年轻人的带动下,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因为这"不仅是营生,更是文化。"

针线坊:针线活亦称女红、女工、女事,属民间生活艺术的一环。女红技巧历来由母女或婆媳世代传袭,因而又称"母亲的艺术"。女红讲究天时、地利、材美和手巧,大体分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玩具等种类,做好针线活是女性心灵手巧的标杆。

心灵手巧的王西贞老人清晨开始,又做起了昨天还未完成的虎头鞋。虎头鞋做工复杂,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要靠针线和布缝制而成,需要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这一双虎头鞋,王西贞需要用5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老话儿说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保护孩子健康成人。但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穿虎头鞋了,但王西贞老人依然乐此不疲的坚持着,她说"老东西不能丢,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竹编坊:竹编工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竹编工艺属手工操作,取材经过破竹、去节、分层、刮平、划丝等部骤,编制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有细丝编与粗丝编两种形式。以经纬编织法为主,穿插疏、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使编出的图案变化多样,编成竹席、竹帘、竹箱、竹帽、竹篮、竹筐、竹篓等日用品。

千年的发展,使得竹编艺术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在民间生活中,竹编工艺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还丰富了人们精神层面的生活。高寿会,一位古稀老人,自8岁起就跟着爷爷学习竹编的手艺,是当地有名的竹编大王。如今的高寿会在竹泉村景区每天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表演竹编手艺。他说:如今的竹泉村被评选上"2014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游客会更多,我老头子要好好发挥一下余热,把咱竹泉村自产的竹编制品做好,争取有一天让这些竹编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咱竹泉村,爱上竹泉村。

大亮油画

任见亮,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协会会员,中华书画家联合会理事,山东油画协会会员,中国孔府书画院高级画师,鲁商书画院理事,临沂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沂蒙画派奠基人之一。其创作油画《历程》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作品《沂蒙情》被评为 "风景﹡风情"全国小幅油画优秀作品,并入选山东青年美术展览。他的风景油画远销国内外,被诸多收藏界人士收藏。

任见亮对家乡沂蒙山区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己入驻竹泉村,成立大亮油画室,画竹泉美景,画最美乡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它来源于生活,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习惯,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与源泉。"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非遗,赓续文脉,意义重大,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