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投入181亿元 陆「人造太阳」2050年可实现应用

国际热核融合实验反应炉模型。(图/翻摄自iterorganization Youtube)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国际热核融合实验反应炉(ITER)计划,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仅次于国际太空站的大科学工程计划。中国在过去10年投入人民币约40亿元(台币181亿元),在研究成果上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28日表示,将继续推动ITER计划的实施,不断提升中国在核聚变能源领域的研发能力。

今年是中国加入「人造太阳」计划10周年,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28日在出席「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时表示,中国将继续推动ITER计划的实施,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加强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使中国核聚变能源研究创新能力整体进入世界前列。此次会议,国际聚变界讨论并将签署《北京宣言》,定义聚变能研究发展目的与加强合作,并达成解决世界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终目的。

万钢在会议中表示,「ITER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平等参与、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范例』」,中国要尽最大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平利用核能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与方案。此外,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聚变界已提出后ITER时代方案,完成了中国磁约束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概念设计

国际热核融合实验反应炉计划(ITER)目的是透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由于受控核聚变获得能量原理与太阳释放光热相同,故被称「人造太阳」。ITER计划对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在多边国际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7方共同展开研究。

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图/太阳能业者天泰能源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总监潘传红表示,「关于人造太阳的科研目前仍处于工程建设阶段」,根据ITER计划的部署,2007年至2025年为建造阶段;2026年至2037年为运行阶段;2037年至2042年为去活化阶段;预计在2050年左右,可以实现核聚变能商业应用。

在天然能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寻找无污染、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各国政府首要任务,核融合曾被视为解决能源危机的答案,而在未来数10年中,再生能源可能会更蓬勃发展。举例来说,这5年来太阳能面板的成本已下降62%,风力发电也有越来越便宜的趋势。

国际能源署(IEA)再生能源部门负责人佛兰寇(Paolo Frankl)表示,「技术上来说一套电力系统现在已经能百分之百依赖再生能源,甚至只靠风力和阳光就足够,但支持ITER计划的各国政府仍应坚持到底,毕竟地球并没有太大本钱可以选择放弃哪个充足的电力来源。」

目前担任ITER计划负责人的法国化学家毕格特(Bernard Bigot)则表示,「可以只靠太阳能过日子只是个美梦,我们还是需要可靠的能源供应。如果没有基本负载的能源,再生能源就无法运作,除非大家想回到没有资源可用时就一切停摆的时代」。

▼风力发电是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图/达志影像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