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9千万独厚女科学家 科技部挨批拿性别当限制

▲共同创办eGenesis公司华裔科学杨璐菡。(示意图内文无关/翻摄自Business Insider网站)

女科学家养成记《系列一》

记者陶本和/台北报导

英文成为我国史上首位女性总统,象征「女力」抬头,但现实上,女性仍因不同生涯阶段而面临困境,其中在科技专题研究计划上,女性更只占24%;为此,科技部抛出一年9000万的女性研究专案补助。不过,这样的「女性科学家养成计划」到底实质成效何在?目前还是大问号,而在此同时,还引起男性学者不平声浪

为了鼓励女性投入科学及技术研究,科技部首次推出研究专案补助,针对过去从未申请或近5年申请但未执行过科技部专题研究的女性学者,第一年就投入高达9000万元的预算。

科技部这项对女性科学家的投资,到底是宣示性的小火花?还是掷地有声地作为?就外界看来,现阶段还是会画上大问号。在此同时,补助框限女性,在计划经费大饼又面临僧多粥少,甚至集中在俗称「学阀」的少数人手里的困境下,也被质疑压缩了男性学者的空间,不免有反弹声浪,批评科技部把「性别」作为申请计划的限制,而非在计划本身的价值社会贡献上。

另外,也有中部地区的大学教授闻讯后反弹指出,每到年底许多大学教授就开始担心「圣诞节计划」,特别是有升等年限助理教授,「他们不是在计划圣诞节怎么庆祝,而是如何提出科技部要的计划」。

该教授表示,大伙会开始担心能不能拿到科技部的计划,接下来一年是否能拿到研究经费、助理,甚至更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教师升等跟评鉴。

不过,他也坦言,在学术界都清楚的是,这些资源往往都被各领域的大咖左右,年轻教授少了大老板支持,要申请到计划可以说是越来越困难,「在跟学阀对抗之外,现在要得到科技部的眷顾,还得看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该男性学者直言,公司行号征人,有法律规定,不能够明白征求男性员工或女性员工,「那么,为何征询计划主持人却可以?」他认为,站在国家研究的立场,应该是要看学者的研究潜力,以及研究议题对社会的贡献等原则来分配与评断,「把性别作为申请计划的限制,未免也做过头了」。

▼科技部补助女性学者的计划。(图/记者陶本和翻摄)

虽说如此,民进党诸多立委还是支持此一政策,其中立委苏巧慧就表示,女性能和男性站在相同的立足点,也不过是这几十年的事,尤其是女性科学家根本是凤毛麟角,任何的平等应该是让大家有更公平起跑点,不能只从近期看,而是要从更远的历史来看。

至于国民党立委柯志恩也表示,站在女性的立场当然支持科技部多给女性一些机会,但还是认为,要在部分条线上有限制,且对做研究的人来说;通常只看研究议题有没有价值,若现在纯粹因为「女性」,就给予比较多的申请案件,「反而在研究上又是另外一个性别歧视」。

另外,有女性的政治大学学者则认为,歧视的角度有很多,好比「年龄」也可以是一种歧视;就科技部来说,近年开始有补助青年的相关计划,就是框限在32或35岁以下,但是在大学教授当中,有非常大的比例是在35岁以上。倒头来,条件的限制都是把不符资格的人排除在外,「所以,政府部门原则上,一定是要跟目的合理关联性才行」。

至于科技部提出要提高女性参与科学研究的比例,女学者举例,同样的道理护理领域方面,男性的比例也是非常少的,搞不好比女性在科学领域的还要少,「那么护理要不要让男性来申请?」

因此,该位女性学者认为,科技部的执行态度上,应该分为两条路径;首先,在学霸方面,长年下来,常理上当然是以男性为主,是否可以让男性继续来担任计划主持人,但研究团队纳入较多的女性来参与,未来可以拔擢、培养女性的学霸产生;另外,则是单就给女性担任计划主持,但是如果还是框限于学校教授、学者,那么这些人其实早就已经在领域里了,对于提高女性参与科学「比例」的目的上,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科技部长陈良基首度提出女性研究专题补助计划。(图/科技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