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民间国是会议论坛》统独之外的和平与民主之路(苏进强)

台湾本为移民社会,并历经异族殖民统治,既有台湾本土的原鄕又有南岛民族及大海洋文化、大陆各民族的多元性,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又怎能用政治意识形态「去中国化」一刀两断?(示意图/达志影像)

台湾历经殖民与国民党的戒严威权统治,迈入民主政治并已三次政党轮替。蓝绿政党壁垒分明,选举议题围绕在统、独冲突,以及亲中与抗中交互纠葛抗衡下而渐趋分裂。两岸和、战的争议,也在美中大国角力加上「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渲染,使台湾在印太地缘战略的角色受到全球的瞩目。

蓝绿恶斗撕裂台湾,将使中共不战而屈

2022年九合一大选,蓝营所获县市长席次高于绿营,未达六成的投票率亦显示年轻族群不再支持绿营,庶民经济在疫情中的崩坏,选民对执政党系统性的贪腐与傲慢的反感,加上对两岸开战的忧虑,才是此次败选的主因。我们要问,除了统独的纠葛与蓝绿的对立外,台湾难道没有第三条路?

台海两岸的本质,如仅以「谁吃掉谁」、「谁大谁小」、「非统即独」、「以武逼统」、「以商促统」等二分法的观点做为两岸关系的「终局」,不仅两岸的敌意螺旋将无休无止,台湾内部的「民主内战」亦必愈演愈烈,被民粹主义撕裂的台湾,其实不待中共武力相向,就可能因内部冲突而崩解,中共不需武统,就可不战而屈。

乡愁、文化的中国,并非现实的政治中国

1950年代的国共内战与目前在台湾70岁以下的中华民国国民,已无血海深仇的恩怨关系。历史的硝烟烽火已因两岸的开放,经贸的相互依存、文化社会的交流而灰飞烟灭,对当年随国民政府败退台湾的老兵而言,战争烙印在「两岸一家亲」的乡愁亲情荡漾下,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他们在大陆的故乡不是他乡,但在台湾娶妻生子生活至今,原本是异乡的台湾,其实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外省第二代、第三代的眷村子弟,固然因上一代的鄕愁、鄕情而对大陆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但因其生于斯、长于斯,其实已经是道地的台湾人。这种「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故乡与他乡情感的纠结,在台湾的历次选举中,却也成为蓝绿阵营呼唤或刺激选民的图腾。省籍的问题在平时隐而不显,在选举时却依然被挑拨、利用,甚至某些外省第二代的政客在投身绿营后,为了搏取信任与支持,必须更卖力的「政治表演」,展现自己比墨绿更墨绿,比台独更台独。

两岸一中是历史,分裂分治是存在的事实

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自1971年10月退出联合国后,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中华民国已无法再在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中国」,但1912年在大陆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宪政体制在台、澎、金、马则继续存在,并有效统治。换言之,台海两岸分裂分治就是存在的事实,及至1991年5月1日李登辉前总统明令宣告「动员戡乱时期」终止,两岸由势不两立的敌对,转为「和平对立」。相对的,受到解严开放鼓舞的民进党,则在同年10月13日通过「台独党纲」。

1996年3月23日,李登辉当选第九任总统,这是台湾政治史上第一次的总统、副总统公民直选,在此之前,台海爆发「导弹危机」,中共意图用武力威吓阻止大选,反而使投票率高达76.04%,李连配则获54%的得票率,从此国民党新旧势力掌控的中华民国政府,蜕变为新的「中华民国在台湾」政权。1999年5月8日,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将「台湾」与中华民国巧妙的连结,不仅让该党赢得2000年大选,也成为处理两岸问题的准则。

两岸在军事上虽然保持相互威胁与吓阻的态势,但民间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却相当活络甚至相互依存,以近十年两岸经贸关系而言,台湾每年从大陆出超平均达1200亿美元,ECFA的签订更使台湾各类产品获利成长,但近二、三年因疫情及两岸政治敌意日深,首当其冲的就是台湾的农渔业,可见两岸在政治上的共存共荣,是经贸关系互利双赢的重要因素。

「去中国化」是另类文革的民粹

民进党为了「去中国化」,竟然连中华民国的国号与在台湾已经成为全民生活重要元素的中华文化,也要弃之如敝屣,公民教育也不再重视四维八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全球华人共同的资产,世界文化的瑰宝,不是中共的独有,民进党政府为了「去中国化」、「去蒋化」矫枉过正的作为,令人不可思议。

众所周知,台湾本为移民社会,并历经异族殖民统治,既有台湾本土的原鄕又有南岛民族及大海洋文化、大陆各民族的多元性,蔚然而成为台湾丰华的文化与「最美风景」的文明社会,而近九成的在地民众,袓先、信仰、风俗习惯,率皆由大陆渡海而来,常民社会中的生活、风俗习惯,中华文化的底蕴不言可喻,两岸人民的「同根同源」又怎能用政治意识形态「去中国化」一刀两断?

「抗中保台」将改弦易辙

执政党的私、偏、欺、疑风格,与台独立场,使台湾朝野难期和解,蓝绿政党的冲突,统、独的对立也使国家认同欠缺「桶箍」。连带的,两岸政治与军事的敌意螺旋也愈演愈烈,而疫情期间民进党政府的执政傲慢加强两岸「仇恨值」。2022选举结果显示,多数选民已无法忍受一味抗中保台的执政党,迫使新任的民进党主席改以「和平保台」为政见,而在南投县立委补选中获胜。

陈水扁促进朝野和解,功败垂成

「和平」一向是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主流论述,2015年3月2日陈水扁在总统任内与欧洲议会视讯会议时,也公开呼吁台独人士「不要做台独的白日梦」,他说「我不能够骗自己,也不能骗别人,我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他也大声疾呼「大陆当局应致力化解对台湾的误解与敌意」。虽然,陈水扁的「朝野和解,两岸和平」功败垂成,但也证明「和解」与「和平」的确是台湾政治、社会的主旋律。

「尊重历史,正视现实,放眼未来」走出统独之外的第三条路

统、独问题需从「尊重历史,承认现实,放眼未来」三个面向才能走出第三条路,由台湾内部朝野达成共识做起,包括:

一、 朝野均以「中华民国」的民主宪政体制做为共同的国家认同,并检讨现行「双首长制」优缺点,研拟内阁制「联合政府」的可能性。

二、 召开朝野国是会议,不预设统、独立场,讨论两岸和平发展、共存共荣、互利双赢的策略方针。

三、赓续复兴发扬中华文化,与台湾主体多元文化互为表里、互不相斥。

四、 参考先进国家国会议员「联立制」修改立法委员选举办法,友善小党,促进朝野和谐。

恢复立法院对阁揆同意权的行使,总统应定期向立法院发表「国情咨文」。

台湾内部和解是台海和平的利基

台湾内部的「和解」是对大陆谈判最大的利基,而中华民国的民主体制、宪法及增修条文,也蕴含对「大陆地区」尊重、包容、欣赏、分享,及对未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各种可能,一旦朝野达成共识,即可透过两岸产官学的渠道,与大陆展开对话与谈判,包括:

一、 两岸共谋复兴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做为两岸社会、产学交流、互信的基础。

二、 以金马地区做为两岸和平实验区,双方建立军事演习通报及海上相互救援的联系机制。

三、 大陆停止绕台军演的武力威吓。

四、 赓绩深化ECFA并恢复货贸、服贸谈判。

五、 畅通两岸两会协商、陆委会、国台辧互派代表常驻北京与台北。

六、 两岸共组「台海和平发展委员会」,加强两岸的沟通了解。

(作者为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秘书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