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民主峰会与被宰制的台湾(张明睿)
美国总统拜登主持召开「民主峰会」视讯会议。(摘自白宫官网直播)
拜登政府在外交事务上,确立了民主、中产、联盟三项焦点外交,民主外交乃是理念外交,透过民主观念以遂行外交事务。民主峰会的举办,是拜登政府理念外交的实践,正式对中、俄启动了「政治文明或政治文化的激烈竞争」。
12月9、10日两天,美国务院以「领导人峰会」为核心,围绕着民主议题进行连场讨论。两天的民主峰会除了彰显民主价值与美国主导地位之外,从峰会议程设计的分析,可以探见更深层的意图表达。
政治信仰的世界?
第一天的议程,将「民主」与新闻自由、青年领袖、私企投资、妇女参政、科技创新、政治犯者六大主题紧密连结,道出民主政治的面向与范畴。并且由「国际特赦组织秘书长、国务院国务卿、商务部长、民主基金会、白宫科办主任、副国务卿」等单位,分别主持前述的各项议题,这场「会外会」似乎更像美国因应民主衰退,所开展的工作报告与民主动员。
这些议题的呈现,不禁令人想起台湾在动员戡乱时期的警语,「时时带着政治的眼光看问题」,如今有点时空倒置,这项警语却展现在民主典范的国家,「时时带着民主意识的眼光看问题」,这已经令人分不清,美式民主是一种民主思想、一种民主意识形态,还是民主政治信仰的主张。若是思想仍可交流,若是意识形态仍可相互尊重,但若是信仰便有可能落入文明冲突陷阱。杭廷顿称美国应「复兴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这个信念便是重回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民主腐败与韧性
第二天议程进入各国领导人的民主峰会,其主题是「强化民主韧性」,具体的指向则是「预防与打击腐败」,指出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必须克服腐败的侵蚀。但这个议题具有双重内涵,除了民主国家对自身政治腐败的防范外,便是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国家,应正视腐败导致民主化失败,让民主失去了持续发展的韧性。
但是「腐败」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它是由三个要素组成,「人性、权力、利益」。制度本身便是一种抑制腐败工具,不同的制度有不同形式的腐败,从民主政体来看,强化民主发展韧性,不仅仅要关注「合法性」的追求,更要掌握好权力分配与政策制定的公益性,当权力分配演变成分赃政治,政策制定偏好少数阶层的私利,腐败早已随着这样的政治行为蔓延到政治的各个角落,「民主冷漠」是最好的腐败民主的写照。
民主制衡与法治政治,只是政治系统中组成的部分要素,民主治理是需要政治人的伦理价值与运作能力,制衡可以隔离腐败,徒法难以自行,制衡与法治难以保证民主体制的廉能。美国曾经对新加坡民主,讽刺其为道德式民主,认为李光耀离世后便不可持续,颇有「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论断,事实证明美国的假设并不正确,如今,还排斥新加坡参与今天的民主峰会,那民主的韧性又应该落在哪里去展现模式呢?
美国倡议台湾是亚洲民主典范,也是民主之光。若从李登辉执政算起,台湾民主化进程已经历时32年,但是台湾也不免染上政治腐败病症,台湾媒体的政治版面,经常看得到最真实的腐败案例。这也说明了「腐败」不仅是专制体制的问题,同样也会展现于民主体制当中,因为政治的基础植根于人性。
人权保障与抵抗威权
最后的议程,是具有高度可操作与控制性的议题——人权与威权,一组具有矛盾性概念的探讨。人权是个人主义下重要的政治保障产物,威权则是指向集体主义专制集权的象征,议题所要凸显的,便是在权力场域上的对立与冲突。梳理具体的政治意向,强调「公民意识、政治人权、独立媒体、选举法治、讯息空间」诸多议题,导向民主人权对抗威权与专制政体。
这场会议美国也不避讳,将美国在海外构建的NGO组织、提供活动经费,专门从事他国内部政治分离活动与促变体制的单位,包括国际开发署、国家民主基金会等纳入单元议程,并请署长萨曼莎包沃(Samantha Power)与执行官达蒙威尔森(Damon Wilson)以主持者身分参与会议。
美国不再遮掩这两个民主拓展的执行机构,表示「人权政治」已被视为外交上重要工具,而在议程邀请的来宾方面,也彰显了这层意义,其中包括立陶宛吉塔纳斯•瑙塞达总统、白俄罗斯反对派领导人斯维特兰娜•格奥尔基耶娃、香港独立运动的罗冠聪,这些人背后对应着被美国标示为对手、敌人的「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此刻的人权政治与地缘政治被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主题下,有一场「技术促进民主——对抗数位威权主义与肯定价值观」的子题,台湾代表唐凤以「台湾数位部长」名义参与了这场小组讨论。美国对于台湾的定位,还是基于美国自己利益为优先考虑,不但降低了台湾在峰会的政治代表性,却又希望台湾在网路空间坚守民主价值观,进一步对抗中共的威权主义。对台湾而言,扮演这般吃重的角色,与美国反馈给台湾的身分地位,实在无法用「代价与收益」衡量。毕竟,国际政治仍是强权政治,台湾在感叹之余,应要有更多利于台湾前途的想法,这才是健康、积极的政治心态。
从民主峰会议程所透露的讯息,可以获得四点认识:
首先,美国希望将民主文化与意识,借由多元管道,包括新闻、企业、科技、NGO、人权途径植入民主内涵,以便形成普世性价值的操作。
其次,民主国家的定义是什么?将由美国的视角来确定,美国在这次峰会,透过美式民主印记的标准,邀请了110个国家参与,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说的绝妙,「美国作为一个民族,不是没有意识形态,美国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化身,这是他的宿命。」
这个宿命,也为美国政治菁英所青睐, 2020年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季辛吉忧心大流行后的世界秩序发表了专文,其内文强调「世界上的民主国家需要捍卫和维持启蒙运动的价值观。」他所指的乃是「立宪政体、契约精神」秩序的维护,这似乎成为了「美国使命」。因为如此,美国也运用了自己标准,将这个世界分化为「民主与非民主」国家。
三、为了捍卫民主秩序,美国将意识形态转换成可操作的人权议题,针对中国与俄罗斯等大国,透过杠杆式的政治干预,进行权力的竞争,此又把地缘政治的利益添加上去,引发了「价值与利益」的变异,民主已非单纯的价值意识,更捆绑了国家利益。
四、在美国民主外交政策的引领下,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高低、身分政治的认同、趋利避害的调节,被深深地卷入大国竞争的场域,造成台湾战略自主与弹性空间的被宰制现象。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