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中共百年建党过程中的台湾经验(张明睿)

中国大陆想以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首要,台湾的经济发展经验,便足堪借镜。1993年朱镕基还邀请李国鼎至大陆访问,畅谈经济发展的经验,譬如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划分办法的建议,大陆仿效打破了「诸侯经济」制约。(图/本报系资料照)

历史便是时间,犹如「长河」总是奔腾不息。2021年的七一是中共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这个日子总是随着不同的思绪,展现不同的态度,戚嘉林教授以自己史学修为,将中共发展轨迹与当前现状,搜集相关文章,编辑了《中共力量来自何方》一书,书中章节涉及1949年以前的「国、共」关系,以及1949年后中共自身发展变化,总的范围包括了「建党发展、意识形态、社会减贫、经济成长、文化科技、台湾学人、军工军队」等诸多议题。

在当前的氛围下,主编如是体裁,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尤其本书涉及到1949年前的民国历史,就很难不涉及资料取材,在政治偏好上的决断,但是在戚教授论述共同抗日一事,中共八路军与新四军的编装入列国民政府部队,并采用张玉法史料,说出1937年两个部队为3万人与1.2万人,表示戚教授对于「历史资料」选择上的严谨态度,并未受到当前无限诠释历史的文学异想影响,这是值得被提出叙事的部分。

中国在国家发展步伐上,有30年时间,受到意识形态禁锢影响,不但对外争取国际共党领导而与苏联计较,对内也要巩固权力对抗集团与山头主义,斗争成为政治行为的核心,邓小平的遭遇便是一本阶级斗争的历史教材。

直到邓小平复出,才逐渐从政治斗争路线,转变成经济建设路线,但是,中共国家发展已经迟暮30年之久,也就是说,中共取得政权,前30年的时间,几乎在「内部斗争与外部抗衡」中度过。最终,中国大陆对这段历史,用了一份历史决议文,以「开国有功,治国有过」做出总结评价,结束了这段斗争历史。

1978年以前的治国史,在这本论文集中,虽然未被讨论,但是主编也为此空白,补以〈台湾经验与台湾菁英献策〉论述了这段失落的经验。

台湾经验的学习

戚教授在该篇文章中指出,「在大陆经济困顿的1970年代,台湾经济欣欣向荣,取得相当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约较大陆领先20年。」 1974年邓小平复出,他在跟季辛吉谈话中,指出「中国落后,需要美国的技术与经济合作,以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1979年余秋里也直言,「台湾经济发展,一般人民生活都比各省人民生活高好几倍。」

中国大陆在1978年以前的年代,是以僵化的马克斯、列宁的意识形态治理国家,经济发展走的是「计划经济」,「重重轻轻」,「集体生产」、「自给自足」经济模式,资源难以达到最适化,同时也拘束了人们自我追逐的动能。

台湾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与大陆也与其他西方世界,呈现不同模式。在经济上,台湾走的是「经济计划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体制,既不是极端的计划经济,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而且,发展得相当成功,当年,台湾经济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便得以证实。

既然中国大陆想以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首要,台湾的经济发展经验,便足堪借镜。1986-1989年间,邹至庄、蒋硕杰、顾应昌、费景汉、刘遵义等台湾知名的经济学人,就开放政策下的经济问题,包括体制市场运行、价格处理、通货膨胀、银行改革、政府人力资源等等诸多层面提供咨询,1993年朱镕基还邀请李国鼎至大陆访问,畅谈经济发展的经验,譬如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划分办法的建议,在台湾是中央与地方角色划分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大陆的仿效,同时也打破了「诸侯经济」制约。

魏萼教授的经验陈述

这里,我想提一下魏萼教授,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他也提供了自己的见解,而且相当特殊,2009年他出版了一本小书,”China: In Search Wealth and power-Deng Xiao Ping and Sun Yat-Senism”,这本小册子论及台湾经验的时间为1949-1988年,也就是经国先生去世的年代。

书中主要谈到他与邓小平见面时,邓谈到「透过市场经济寻求财富与权力。」并讨论到中国传统「耕者有其田(Land to the Tillers Systems)」的经济思想。也提到邓小平与经国先生都是在莫斯科孙逸仙大学的同学,魏大胆的说,邓小平与经国先生同是孙文学说的信徒。事实上,当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的看法,就已经是孙文学说中「民生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的见解。

魏教授主张经济发展的三个支柱,「市场主力、政府拉力、文化动力」。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决定论」不是万灵丹,而今天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确实也在这三条轨道上决策运行。美国拜登政府,也越来越朝向大政府模式运行,做法也超越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范畴,政府政策介入经济事务也越来越深,这表示美国脱离了长久以来「新自由主义」的主张 ─干涉愈少的政府,是愈好的政府。

魏萼在大陆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确实提供了长年的教学与实务经验,而且他带有中国传统思想的经济学理,也正在被运行着,如今,老师去逝一年多了,就以此简单的描述,追思他老人家。

大流行与大变局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至今进入43个年头,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工厂与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2020年全球陷入COVID-19大流行,影响了经济与社会活动,季辛吉还发表文章称,大流行之后国际环境无法回到从前。弗里德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更大胆预测「这将会是两个世界,新冠以前的世界与新冠以后的世界。」

国际货币基金2020年6月号〈金融与发展〉期刊,专设了COVID-19主题,讨论新冠流行之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情况,其中一位作者伊恩 • 布雷默(IAN BREMMER)指出COVID-19后的三个趋势,「去全球化供应链转变」、「民族主义和我国至上成为特征」、「中国地缘政治的崛起」。

前面两个趋势并不难理解,针对第三个趋势,布雷默解释道,「尽管中国已经成功转型为经济和技术超级大国,但没有人预计中国会成为软实力超级大国。如果中国继续推行危机外交, 并且人们认为,中国政府在应对疫情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远比世界其他国家有效,那么这场危机就能改变这一状况。」

布雷默对于趋势发展有两个假设,「中国不具备软实力大国能力;中国推行危机外交是否能转变情势,关键在COVID-19管理是否能具效能。」中国崛起趋势,是否犹如布雷默的预期,有待时间的证明。

大陆学者王德培基于新冠疫情转变为持久性质,认为在经济发展上,将产生大衰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在短期经济发展形成,而是长期以来累积的「产能过剩、金融泛滥、马太效应(经济发展太快所形成的经济不平等)、地球过热」,新冠促发了过度发展的衰退效应。并且未来影响将产生三大效果,「去意识形态」、「去市场化」、「去物质化」,王德培的预期,是基于经济管理哲学发声,预测的表现过度的泛化,具象的说明应是「科学专业的回归、新自由主义市场的褪色、以及资源浪费应受节制。」这与布雷默有部分的重叠判断。

不论是现实因素分析或是管理哲学的思考,皆有一共同的思维倾向,未来经济发展,向国家范畴内卷趋势明显,全球化发展受到了阻却。

力量来自何方

本书这个标题,呈现编者焦点思维,彰显国家发展的力量与治理效能。在这次国际COVID-19流行,各国治理良窳比较,东西方已上升到制度的较量,若说力量来自何方,「制度与治理」是重要的环节。

1970年代美国政治学出现政治系统理论,台湾是美式政治的接受方,理论自然被引进台湾,可惜的是,同时间在美国兴起的「政治发展理论」,却很少人知晓,理论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材于台湾政治发展的经验。当然,这个阶段的实体政治,离美式民主仅有「政党与媒体」开放程度上的不足。

其后,经国先生实施完全开放的民主政治,到如今台湾的民主又是如何?陈文茜在一次谈话节目中说道,台湾还有民主吗?来宾的对答相当有趣,至少目前民主体制(形式)还在。

台湾民主的发展,让我回忆1980年代新加坡政府与在野党斗争问题,美国的标准是「两党政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独大,在美国眼中是不合格的民主,当时李光耀透过法律方式平息政治危机之后,美国认为「新加坡的道德式民主,将随着李光耀的去逝而消失。」原来美式的民主不强调道德只有权力与利害算计。

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独大性,并且受到人民持久的支持,执政的特色有三,专业管理、有效执法、道德民主必须兼备。确实,不论是一党独大或是两党、多党制度,国家治理的力量展现,离不开这三个条件。西方民主离此标准又有多近。

今年6月份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公布了〈2021年安全指数报告〉,调查原意是想理解「中国崛起」的威胁感知,却意外发现在12个被调查的国家,中国人在表列30个(剔除本国自我调查)指标中,安全威胁感呈现最低指数。人民对国家治理的反映,这或许才是力量的真正来源。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