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唐凤事件透露美国政策的优先顺序(张明睿)

唐凤画面遭删事件,透露美国为获取「利益最大化」的一中政策,具有政策排序上的优先性,台湾必须服从美国政策的排序与身分的定位,在此政策逻辑下,台湾方能决定自己的利益设计。(图/撷取自美国The Summit for Democracy直播影片)

拜登邀台湾参与民主峰会,一方面是想透过美国的力量,帮助台湾参与国际事务,让国际社会认识民主台湾;二方面则是透过台湾「人权」的发声,以反衬两岸制度的差异与中国威权统治,对台湾而言,立意非常良善。只可惜这两个有意义的活动,却受尼加拉瓜与中国建交及唐凤影像删除事件影响,丧失焦点而黯然失色。尼加拉瓜与中国建交,并未引起国内外广泛讨论,现象耐人寻味,但唐凤影像遭删,却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关注,这又是为何?

唐凤影像遭删,舆论的焦点放在唐凤秀出的「南非政府人权组织CIVICUS的人权现况地图」,我们暂且不分析地图中所蕴含的「政治地缘」,仅从美中台关系的联系,去理解白宫安全委员会为何要将「影像拉黑」的原因。民主峰会本来就是要塑造「反威权体制、反腐化政治」,而不是来传递民主、人权之外的讯息。白宫安全委员会删除唐凤影像,表面上来看,是要维护目标的明确,却不知,这个动作同时也伤害了台湾身分的自我定位,美国并不是删除唐凤,而是删除地图中带有独立身分的台湾。

美国自称自己的一中政策,与中国的一中原则是不相同的,美国在11月16日拜习会后,白宫发言人抛出了这么形容,美国一中政策是基于「台湾关系法的一中政策」。其实这项政策调整,始于欧巴马执政时期,便有节奏的进行开展,川普则加快了塑造速度,直到拜登团队将美中关系定位「激烈竞争」,同时确立了这项「一中政策」新立场。

与以往相较,新立场与前立场最大的差别,便是由「三公报」的基础思维,转向「台湾关系法」为主体的调整。由于台湾相对较弱,因此,美国也从中间者,调整为介入者、操作者身分。美国这样的改变,并不是要向台湾示好,而是将具有高度争议的「一个中国、主权确立、台海和平、台湾交往、台独自负」五种政治关系,进行平衡梳理,目的是让美国能获取行动自由,进而创造「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安排。

既然,这是基于前提转变的最优化「政策」,现实上,有成为一大一小与一大成员关系的转换,美国施展的「弹性空间」相对窄化,操作的手法就必须更加专业与细腻,譬如「一个中国与主权」问题,美国认知两岸同属一中,代表权则落在中国政府,那在对台交往上,又如何能保证美国所认知的「一中」与「主权」概念的展现?

美国需要确切底线。立陶宛或许是一个很好案例。立陶宛给予台湾新身分是「台湾人代表处」,台湾人是民族性的词汇,谈不上外交的承认与否认问题,但在中文书写时,用的却是「台湾」,中华民国政府更换了语词,虽然语意上仍是模糊,却带有政治性质的偏好。而立陶宛没有提出异议且默认了。立陶宛自认外交上没有缺失,也获得了美国的赞赏,却意外地受到中国强烈的抵制。

立陶宛的案例,是美国的政治实验田,以小博大促进理解中国对于主权与一中的忍让程度,结果是立陶宛付出极大代价,甚至影响了立陶宛的政局。美国看在眼里,不可能视而不见。

对于唐凤画面遭删事件,美国批评者认为,这份地图本质上不是指涉国界,不是区分主权,也没有否认或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只是展现民主程度的不同罢了,美国安全部门是否反应过度了。人权地图是以国家为单位,以颜色为图记,本质不是国界,却也是国界,既是国界,也就有主权的蕴含,「民主程度说」难以说尽地图所含括的意义。立陶宛案例已经明白地展现中国的态度,白宫安全委员会焉能默认。更何况,基于「台湾关系法的一中政策」,多年操作下来,美国已经获得进展,岂能失去一中政策的政治平衡而横生枝节。

葛来仪说得很精巧,「台湾一开始便是民主峰会邀请对象,但参与的方式必须符合美国政策。」如何才是符合美国政策?从美国这次删除唐凤影像来看,美国为获取「利益最大化」的一中政策,其「一个中国,主权代表」,在美国的思考中,具有政策排序上的优先性,台湾身分则在第三序列之后,台湾必须服从美国政策的排序与身分的定位,在此政策逻辑下,台湾方能决定自己的利益设计。

美国的决策,以今天台湾内部政治趋势观察,根本无法满足台湾的期望,更何况美国如此的安排,将随着美中关系互动发展,对台湾未来前途,将有高度不确定性,而美国新的思路,对台湾也会产生更深沉的异化作用。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