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5岁有1/4焦虑或忧郁 专家警示:泛疫情后遗症不容忽视

▲卫福部统计显示,国人常见精神疾患以焦虑和忧郁为主,以30至45岁族群最普遍,约每4人就有1人有相关困扰。(示意图/CFP)

记者潘姿吟/台北报导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宣示「心理健康是普世人权」,强调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真正的健康。卫福部统计显示,国人常见精神疾患以焦虑和忧郁为主,以30至45岁族群最普遍,约每4人就有1人有相关困扰,精神科就医率也从2016年的11.4%升至2022年的13.6%。精神科医师臧鸿儒观察,虽然台湾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误解和歧视。前中正大学教授黄世琤则警告,疫情余波正以隐蔽方式持续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涵盖人际、经济和产业等多方面,但常被忽视。

疫情余波:21世纪的黑死病「忧郁症」加剧

咨商心理师、前中正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世琤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忧郁症形容为「21世纪的黑死病」,而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其影响几乎难以逆转。她观察,新冠疫情不仅对全球公卫造成巨大冲击,更为人类心理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影响范围远超生命安全本身。

「即使疫苗的出现减弱了病毒对人类生命的直接威胁,但疫情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未随之消退,」黄世琤解释道,「这些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她指出,在经济层面,疫情引发的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以及产业结构的剧烈调整,使许多人陷入财务困境。

▲咨商心理师、前中正大学教授黄世琤观察,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影响范围远超生命安全本身。(图/资料照)

雪上加霜的是产业环境的骤变。人工智慧(AI)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不少人感到措手不及,担忧自身的技能很快被新趋势取代。同时,远距教育和远程工作模式虽在某些方面带来便利,却也使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变得更加困难。黄世琤特别强调:「尤其是疫情期间的网课,实际上剥夺了人际关系的养成机会。毕竟,校园生活本就是培养人际关系的重要环境。」

「三明治世代」面临严峻的多重压力

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黄世琤特别指出,30岁至退休年龄65岁间的「三明治世代」所承受的压力尤为巨大。这个年龄段的群体面临着多重挑战,他们肩负照顾年迈父母和年幼子女的家庭责任,还必须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不断提升自己,保持竞争力。同时,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努力维持家庭的财务稳定。

黄世琤形容这群人的处境如「蜡烛三头烧」,身心俱疲。这种多重压力的叠加,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为这个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困境若得不到缓解,势必会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重大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精神科医师臧鸿儒则表示,身心是相连的,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才会有足够能量去面对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臧鸿儒在说明心理健康问题时,首先界定了「重大事件」的概念,「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际冲突等。这些突发的、非常规的事件,很有可能为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冲击。」这些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突如其来又难以预测,因此容易打乱人们的心理平衡。

臧医师解释,在经历重大事件后的短期内,人们可能会出现一连串的急性压力反应。这些初期反应可能有焦虑不安、失眠困扰,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通常会被视为正常的心理调适过程。

▲资深精神科医师臧鸿儒认为,身心是相连的,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才会有足够能量去面对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图/臧鸿儒提供)

然而,他特别警示,如果这些症状得不到及时和适当的处理,可能会演变成更为严重的长期心理问题。例如,短期的睡眠困扰可能发展为慢性失眠;而持续的心理压力则可能导致创伤后压力疾患(PTSD)等更为复杂的心理障碍。这种从急性到慢性的转变过程,凸显了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和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

应对策略:先照顾基本需求才进入情绪管理

面对重大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应该如何应对?臧医师提出了几点实用建议:

首先,照顾好基本生活需求至关重要。这包括充分饮水、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与热量、保证充足的睡眠等。臧医师强调:「身心是相连的。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像是基础建设,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才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

其次,学会觉察和接纳情绪变化。要留意压力反应在自己身上的表现,如:注意力下降、失眠、焦虑、悲伤、易怒、无助感、行为退缩、食欲改变、情绪亢奋或倦怠等。重要的是接纳这些反应的存在,而非压抑或逃避它们。

最后,建立新的生活规律非常重要。重大事件往往会打乱原有的生活节奏,产生混乱和不确定感。这时,尝试为自己建立一些新的日常规律,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如:每天固定时间散步或写日记,都有助于重拾生活的控制感和稳定感。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运动习惯,能提升心理韧性,增强抵御压力的能力。

▲卫福部19日公布「15至45岁青壮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为15至45岁每人3次免费心理咨商。(图/记者张乃文摄)

寻求支持与自我调适: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

臧医师与黄世琤不约而同补充说,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与信任的家人朋友倾诉内心的感受,如果感到难以启齿,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商服务。可以在他人的支持和关怀中,更容易在事件中寻找意义,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除了社交支持,臧医师强调学习压力管理技巧的重要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深呼吸等方法,他认为对于缓解事件带来的紧张焦虑很有帮助,而且,定期练习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管理情绪状态,必要时,也可以寻求正念减压等专业的心理训练课程。

臧医师还提到了适度转移注意力的必要性。他警告说,应避免过度依赖追剧或滑手机等短暂的逃避方法,比较建议投入学习新技能、欣赏艺术作品等更具建设性的活动,让大脑暂时从负面情绪中抽离,获得喘息的机会,还能带来个人成长和满足感,对长期心理健康更有裨益。

▲资深精神科医师臧鸿儒指出,照顾好基本生活需求至关重要。这包括充分饮水、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与热量、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图/示意图/达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