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无病识感!医警告「肌少症」5大征兆:体重减轻小心了
▲肌少症会增加骨折风险。(示意图/达志影像)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随着年龄增长,不少人都认为行动变得迟缓、体力下降,甚至跌倒都是因为自然老化造成,但其实有些现象并非单纯的老化,而是罹患「肌少症」的征兆。医师指出,肌少症很常被民众轻忽,根据统计,有超过8成患者无病识感,建议日常可留意「5大征兆」,如走路缓慢、跌倒或无刻意减重却体重下降。
台北医学大学部立双和医院骨松肌少衰弱症中心主任洪家佩指出,根据国际肌少症工作小组(EWGSOP)定义,肌少症是一种因肌肉质量减少及肌力下降所导致的问题,不仅影响行动能力,更可能引发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风险。
根据研究统计,台湾65岁以上的民众患有肌少症的比例约为6.8%,人数接近失智症,但却有超过8成患者无病识感。洪家佩表示,肌少症并非不可逆的老化结果,而是一种可以诊断并治疗的疾病,医学界通常透过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或双能量X光骨密度仪(DXA)来测量肌肉量;此外,也可透过握力测试、坐起立测验及行走速度检查,评估患者的肌肉功能是否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肌少症不仅发生于老年人,年轻人若缺乏运动、营养摄取不均衡或减重过度节食,都可能导致肌肉流失。洪家佩指出,目前四个主要影响肌肉量下滑的原因是老化、活动力下降、不当减重及饮食不均衡,另外,像是「肥胖型肌少症」也得留意,因为这类患者在外观上可能看似正常,体重甚至偏高,但其实肌肉量则是不足、脂肪过多,相较于一般民众,跌倒与慢性病风险都高出许多。
洪家佩呼吁,对抗肌少症,关键在于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如果担心有肌少症风险,可前往医院进行肌少症筛检,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肌少症5大征兆】
1.走路缓慢:即便连在平地行走时,也很缓慢无力。
2.手部握力下降:就连日常生活所需的提水壶倒水、打开罐头、拧毛巾等也无法顺利完成。
3.上下楼梯困难:脚步跨不开也擡不起。
4.反复跌倒、受伤:近一年内,连续跌倒的状况超过两次。
5.体重减轻:无刻意减重,半年内体重下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