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毕业就与艾滋病罪犯朝夕相处 度过1千个日夜

上海市女子监狱里,有一个收押艾滋病服刑人员的特殊监组社会上有些人还在谈“艾”色变,这里的民警们却每天都在和身患艾滋病的服刑人员打交道。

民警王灿是这个监组的主管警官,这个“90后”女孩长相俊秀,看似柔弱,但能力出众。2016年7月大学毕业从警至今,她已经与艾滋病确诊女性罪犯朝夕相处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从稳定女犯情绪、疏导她们的心理问题,到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她帮助很多艾滋病女犯重燃了生的希望。

1

因为害怕,更要专业,更要勇敢

每天面对这样的特殊人群,你怕吗?

全上海所有的艾滋病女犯基本都集中关押在这里。有人问王灿,“每天面对这样的特殊人群,你怕吗?”“说不怕是骗人的,但也正因为害怕,所以更要勇敢、更有耐心、更加专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她的回答很真诚。

虽然艾滋病病毒本身在空气中不传播,但艾滋病人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小组内的女犯们几乎都有陈年病痛,而且一边服刑一边还在担心受歧视、被抛弃。有时,她们会自暴自弃,这给监管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

王灿用年轻党员的干劲和热情,积极化解着各类“疑难杂症”。“虽然在父母眼里,我还是个刚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孩子’,但穿上这身警服,我就是人民警察,是一名战士,哪儿需要我,我就上!”

除了严格落实管理要求,教育引导监组罪犯服刑改造,王灿将对病犯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病犯中,有的人夏天身体出现溃烂,有脓液渗出,散发出难闻的气味,40摄氏度的高温天里,王灿仍身穿防护服,耐心查看罪犯病情,汗水湿透衣衫;有的人因为缺乏家人关爱而丧失改造动力,王灿既要充当她们的心灵导师,还要当好家庭联络员;有的外国籍罪犯语言不通,当她们思念家乡时,王灿还要谈心谈话。

王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摄影和文字都是专长,加上肯钻研,她在监狱民警讲师团中业务突出,被评选为优秀教师。在监狱组织的各类岗位技能比武、应急处置论坛等活动中也表现出色。在管理教育过程中,她积极向服刑人员普法,进行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史宣传,努力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论年龄,王灿是很多女犯的晚辈,但她用实际行动获得了尊重。在一次帮教座谈会上,一名女犯说:“我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以前法律意识淡薄,甚至轻视生命,得知感染艾滋病后一度自暴自弃,入监之后更是万念俱灰,想一死了之。没想到的是,王灿警官不仅没有放弃我,还始终耐心开导我,向我普及康复知识,给了我生的希望和勇气。”

2

母爱汇聚能量

希望与绝望只有一字之差

多年来,上海市女子监狱一直在推进母亲文化建设,致力于将母爱感化作为一种教育女犯的手段,帮助女犯正确认识、理解母爱。虽然罪犯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但母爱是一种共通的情感。即使有人不是母亲,她也有母亲;即使她可能从没有感受过母爱,但仍然渴望得到母爱。引导女犯感知“母亲”的爱心责任、勤劳,可以唤醒她们心中的温柔和善良,激发改造动力。

“我们希望通过母爱的力量,鼓励她们懂得向善和尽责。很多时候,母亲责任的回归可以挽救一个家庭,结束家庭的悲剧。”王灿说。

女犯李某因运输毒品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她自幼父母离异,缺失双亲关爱,后来又结识了社会上不良朋友,沉溺毒品,感染了艾滋病。入狱后,李某抗拒改造,与其他女犯摩擦不断,还拒绝家人会见,理由是“不想看到女儿的脸,后悔让她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想带她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因为母婴传播,李某的女儿也患上了艾滋病,李某在狱中悲观绝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王灿和监狱心理咨询师一起,定期对李某展开了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王灿对她进行了关于艾滋病的专业知识教育,鼓励她勇敢面对病情、调整心态,积极接受治疗。同时,还安排李某参加监狱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母亲文化教育活动,阅读主题书籍、聆听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并积极牵线搭桥,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考虑到李某家里的特殊情况,王灿还联系了李某户籍所在地的社区进行帮教。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到李某家中对她的女儿进行了关于艾滋病的科普教育,并告诉她要及时前往疾控中心领取、服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艾滋病毒药物。社区还给她购置了打印机笔记本学习用品

逐渐地,李某和母亲消除了隔阂,与女儿也亲密起来,她还向女儿道歉,表达了自己的悔意。

· 爱岗 ·敬业 ·

“希望与绝望只有一字之差。一病之间,一墙之隔,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救赎中,唤醒即将冷却的心灵,让陨落的意志重燃希望之光。”王灿说,这是前辈的话,她一直记在心上,她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也承诺,“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宁献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