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分离焦虑”怎么办?

为什么当孩子适应了环境,熟悉了老师和小朋友,分离焦虑就没有了,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我家俩娃从出生都是我和孩子爸爸自己带的,爸爸白天上班,或者出差就我自己带孩子,就是不论走哪都带着孩子的那种。

现在回头看,这样带大的孩子有好处也有弊端,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孩子特别黏我。但孩子迟早要上幼儿园,也意味着要尽早让孩子适应新环境,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每个白天。

0-3岁最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时候。如果频繁更换养护人,很容易让孩子感到不安。这时候只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安全感很容易建立。他们似乎不能理解“上学”的概念,也不理解时间概念。在孩子眼里只有“妈妈不见了”这个发现,让自己很不安。

3岁后,建立了亲子安全感和信任感后,也比较适合让孩子参与集体生活。但孩子也会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孩子可能会哭闹、抱大腿、不想和妈妈分开。这时候让孩子知道天黑了,妈妈回来接宝宝回家,这时候宝宝能够理解时间概念会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由于亲子信任已建立,也不会因为妈妈晚到而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

如何和宝宝建立信任?

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是契机。比如宝宝找妈妈玩,但妈妈正在忙工作。如果我们放下手上的工作,陪孩子玩半小时,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妈妈心理很重要。信任感逐渐建立。

如何让孩子适应没有妈妈的日子?

让宝宝从短时间开始适应。比如告诉孩子,“妈妈离开一小会儿”,这个一小会儿有多长时间呢?我们要清晰告诉孩子。比如闹表定好一分钟,闹表响时妈妈就回来了。

如此多尝试一段时间,时间逐渐拉长,宝宝就会知道“到了和妈妈约定好的时间,妈妈就会出现”。

注意:妈妈离开,可不是留年幼孩子独自在家,毕竟这是很不安全的。可以是其他亲朋在的时候,妈妈和孩子有这样一个约定!让妈妈可以短时间离开。

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孩子一眼妈妈就知道他要做什么。但这并不利于孩子适应新环境。毕竟其他人可不知道宝宝的行为代表着什么意思。所以尽量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会说话的孩子就用语言表达。不会说话的孩子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

从孩子角度想想“为什么会有分离焦虑”?

自己熟悉的人不在身边。在身边的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毕竟有时候宝宝饿肚子可不是固定时间的。因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让宝宝烦躁。

对不认识的人有警惕心,哪怕是小孩子也一样。但小宝贝又不能照顾自己,又找不到自己信任的人,烦躁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了。

为什么当孩子适应了环境,熟悉了老师和小朋友,分离焦虑就没有了,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