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一直哭怎么办?要马上抱吗?心理师2点分析「可以怎么做」

宝宝哭了要不要马上抱?示意图。(图/翻摄自CC0图库/Pixabay)

文/国泰综合医院复健科临床心理师黄琡惠

「他饿了、累了、想睡了都哭,哭声大、又用力,你没马上过去抱起来,他就更哭的更激烈。真的!很累人,到底可以让宝宝哭多久?!」

「有人说宝宝哭了就要抱!他才会有安全感,之后才好带;可是老人家又说,一直抱会让宝宝习惯,以后不抱就不行!」

「他常常哭,有时候都抱在手上了、还是哭!搞不清楚他要什么?真的会气到想丢出窗外!」

「宝宝一直哭,会不会让他觉得我们都不爱他?没有人爱他?留下创伤?」

东西拿不到、不顺他的意就躺在地上,哭、尖叫、踢,怕吵到别人、他又还小…,依他吧!等他大一点、听得懂了,再来教!」

宝宝的哭

幼儿工作经验中,父母经常会提出上述的状况与困扰。婴幼儿哭泣时,父母会经验到「哭泣」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与衍生出的各种想法。婴幼儿的哭,总是用尽了全力、尖锐、嘶吼,一声急过一声、一声高过一声,这些都会引发父母(成人)对于一脆弱、待保护者(宝宝)的想像及内在的焦虑,从而想要快快地停止哭泣、满足其需求;婴幼儿的哭甚至会「唤起」父母幼时的哭泣/被忽视经验,而使得父母惶恐不安。

若再加上,他人(亲戚长辈)、专家不同观点间的拉扯,父母更是无所适从与备感挫折。让我们先放下父母(成人)对宝宝哭泣的想像与焦虑,重新认识幼儿的哭,再细细思量,做为父母(成人)可以如何回应。

哭是表达的方式

宝宝呱呱坠地、独立行走探索、牙牙学语地,渐渐成长的过程,哭可说是婴幼儿用来表达需求最有力、有时也是唯一的方式。饥饿时哭、疼痛时哭、不舒服时哭,婴幼儿借由哭来表达需求、强烈地争取生存;也透过父母的回应,认识周遭环境对其的关注、友爱程度。哭就像是线头,让父母循线了解宝宝的需求:满足想要的事物、移除/解决不想要的事物。因此「宝宝哭了」-「父母抱起」,是一种回应或可说为抚慰—我知道你难过!

因为哭而获得抚慰的婴幼儿,能获得自信、对环境的信任,知道自己的行动可以产生某种反应。但让哭泣停歇的,是需求得到满足或移除/解决不想要的事物,因此对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宝宝的需求是什么?父母可以如何对待宝宝的需求?

▲宝宝哭泣,家长可以先尝试了解宝宝有何需求,示意图。(图/pixabay)

哭是情绪的表达

随着时间的增长,婴幼儿遭遇许许多多的状况,像是:吃、睡、身体的不舒适、心理的苦恼….,哭声中包含了多样的情绪,愤怒、苦恼、挫折、害怕….。

当哭声中的各式情绪及讯息,能得到某种反应(如:抚慰、带来帮助和舒适),便加强了婴幼儿与父母间的连结感,也增进了婴幼儿个人力量感。因此「宝宝哭了」-「父母抱起」,是一种回应—妈妈来了!妈妈注意到你!

哭与自我抚慰

哭既然是情绪的表达,就需要抒发及被了解,许多时候婴幼儿的哭,是在此层面。「父母抱起」是抚慰,与现实(实际能/需要采取的行动)是不同的,二者间的不同及并存,让宝宝在安全的、同时亦是有界限范围,认识现实世界,过程中得以学习自我抚慰。

婴幼儿的自我抚慰对情绪的发展调节,十分重要,这也是安全、信任、独立的基石!父母(成人)在旁陪伴,需求无法立即被满足(却切合实际的),这些都让宝宝可以一点一点地面对实际情况,宝宝就会自己找资源度过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宝宝都需要在情绪上像这般设立界线的协助。

▲宝宝大哭应怎么处里?示意图。(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当宝宝哭了….

先了解、分辨宝宝在表达什么?

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太热太冷、累了、累了又不甘愿睡等的不舒服、还是哪里痛….,这需要依赖仔细的观察及之前的经验。如:刚刚换过尿布,现在哭了,那是肚子饿吧!

父母需要时间查检生理的状况,满足需求或移除不舒适,过程中父母可以温柔地抱着宝宝、动动身体,持续地对宝宝说话、让宝宝感受你的关注,转换情境、让宝宝稍微忘记等等。

设立界线的协助

有些时候,婴幼儿的哭泣,是对现实的情绪反应,如:饿了却没办法立即喝到奶、想吃糖却不被允许、跌倒擦伤了、看医生打针等等。

这时父母可以轻拍宝宝、口语安慰,平静地陪伴其宝宝面对实际情况。像是:「妈妈知道你肚子饿才大哭,等等妈妈泡牛奶喔。」父母最困难的工作就是帮助宝宝学习伤心、愤怒、挫折、孤单,无论他们当下的感觉有多强烈,这些情绪并不会对他的生命造成威胁,仍可以开心地迎接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