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危「东方草鸮」 林务局盼农耕朝友善转型

东方草鸮又称猴面鹰,是台湾特有亚种。(林务局提供)

林务局今年与台南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合作,首次针对台湾特有的「东方草鸮」进行卫星发报器追踪研究,揭开草鸮习性面纱。林务局表示,草鸮经常活动农地捕食田间老鼠,恐受毒鼠药危害,明年将推动「国土生态绿网计划,请珍稀动物经常出现的农地朝友善耕作转型,确保农民收益之外,也让野生动物有优质生活环境

林务局表示,东方草鸮是台湾特有亚种,也是台湾已知12种猫头鹰中唯一在草生地栖息繁殖的留鸟。由于对牠们的生态习性所知有限,族群现况不明,目前是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事实上,由于草鸮生态研究不易,世界各国对草鸮的活动生态几乎一片空白。

根据历年纪缘,草鸮除了仅在苗栗新竹少数县市未有发现纪录外,其余全台均有分布,但是零星的目击纪录所能累积的生态资料相当有限,目前已知除了在西南县市有少数稳定的繁殖纪录之外,其它对于草鸮觅食、活动和个体扩散资料都相当缺乏,因此如何能够更了解个体在野外的活动状况,成为规划草鸮保育策略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台南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表示,台南市每年均有数量不一的草鸮被民众意外发现,这些因为不明原因虚弱或误中鸟网的个体,经由台南市政府救伤通报系统而被安置医疗,多数在调养后均能顺利野放。

年度林务局与台南市政府、台南市野生动物保育学会共同携手合作,尝试在野放个体身上使用背负式卫星追踪发报器进行追踪,用以了解野放后个体之夜间移动、白天停栖等活动模式的生态资料。

本次研究中,首只系上卫星发报器的个体在10月下旬顺利野放,透过卫星每日所传回的座标资料显示,草鸮在野放初期在原地停留较长的时间熟悉适应之后,接下来就开始向外进行较距离的飘泊移动。每天选择作为睡觉休息的日栖点不一样之外,不同日栖点间彼此距离甚至达3至5公里之远。居无定所的生态行为颠覆了过去大家既有的观念和想像。

除此之外,白天所使用的日栖点,位置几乎都在相当靠近人类活动的范围内,甚至直接紧邻屋舍或位于人车往来繁忙的交通要道周围。初步分析结果,这些白天栖息地点均是高度扰动的草生地环境,在短时间内经历过人为耕种整地野火焚烧等地貌改变,显示草鸮对于环境的人为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耐受能力。

林务局林华庆表示,有55%保育类野生动物不是栖息在保护区森林环境,而是栖息在农田生态系,草鸮就是其中一种,多栖息在农田生态系中,以农地的鼠类做为食物来源,但人类扰动行为可能有一些因素不利草鸮生存,例如毒鼠饵的使用,吃下毒饵死亡的老鼠,很可能再被草鸮吃下肚,进而导致草鸮死亡。

林华庆指出,农田生态系这类浅山、平原多是私有地,难以圈地划设保护区,因此,对这类区域物种的保育策略,比起森林生态物种,需要更细致,让扰动因子能被淡化,林务局预计在明年启动「国土生态绿网」计划,盼能和农村结合成伙伴关系,若有珍稀动物的生活热点是农地,就协助当地农业朝友善转型,维持住农民生计,也替动物保有优质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