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10分钟决心自杀!专家揭「自杀6心态」曝…5年自杀人口增3倍

文:Hello医师郑光廷医学审稿:赖建翰医师

2019 年的卫福部资料显示,台湾平均一天有 480.6 位国人死亡,其中有 10.5 个人的死因为自杀,看似所占的比例甚小,但自杀却是 25~44 岁这个年龄层排名第二的死因。近年来自杀更有年轻化的趋势:15~19 岁以及 20~24 岁的族群自杀率不断攀升,其中15~19 岁年龄层,由 2014 年每十万人口 2.3 人自杀,一路增加到 2019 年的每十万人口 6.2 人;而 20~24 岁族群更高达每十万人口 11.5 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名人自杀无征兆

政府机关当然非常重视自杀防治的重要性,2019 年 6 月 19 日也颁布了「自杀防治法」。数不清的文宣大量宣导我们应该多关心身旁忧郁的亲友,注意他们的自杀警讯,但是今年七月的两起名人自杀案,打破了我们的想像。原来有些人在自杀之前,并不会释放明显的警讯,几乎是毫无征兆可言。

日本明星三浦春马,以及全名没有曝光的「北部林姓女名医」突如其来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旁人既哀伤、又困惑:「明明毫无异状悲剧发生前人都好好的,照样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可是怎么会隔一天就……」

无征兆自杀的原因

他/她到底为什么会自杀?这是个永远的谜,不会有人晓得。所有的推敲,为的只是让心碎的亲友能够寻找薄弱的交代来安慰自己,新闻上的追踪报导看起来都像事后诸葛,只是茶余饭后的八卦研究显示,自杀身亡的案例中,精神疾病患者的盛行率约为 80%,但这也表示有 20% 的案例在心理健康范畴里没有病症。这些隐性,甚至可说是沉默的案例,容易受到以下的风险因素所影响而走上绝路:

遭遇重大的损失:如丧偶失业、投资赔钱。

感情上的危机:如分手、离婚。

骤升的压力:如工作量的暴增、学业上的成绩理想

失去人际上的支持:如遭受霸凌、只身在异乡生活。

病痛缠身:因病厌世、长照悲歌

受媒体或旁人影响:因为名人、亲友的自杀,也步上后尘

从决定到自杀只有 10 分钟

由「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所汇整各国访问自杀未遂的患者之资料显示,近五成的自杀是在十分钟内所作的决定。澳洲的数据更指出近四成是在五分钟内下决定而自戕的。美国与澳洲的研究也不谋而合地发现:高达六成自杀未遂的患者是因为在事发前 24 小时内与亲友或伴侣的发生了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才决定要自杀的。我们不时看到「盛怒之下失手杀人」的新闻,也许绝望之下「失手自杀」的黑数不容忽视。

把自杀归咎为「一时想不开」实在太笼统,但真的就是那短短几分钟的「一时」造成的憾事。因此研究人员提倡:在乡村地区,要控管农药杀虫剂;在枪枝合法的地区,要控管杀伤力强大的武器,以避免这些唾手可得的药品、工具拿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研究显示,斯里兰卡在 1980 年代大量引进化学农药后自杀率飙高,但是其政府禁止添加其中最致命的成分巴拉刈(Paraquat)之后,该国自杀率掉了百分之五十。台湾也于 2019 年的二月一日起禁止贩卖使用巴拉刈。

关心旁人负面情绪

情绪受到冲击时做了所谓的「傻事」已经带走了太多的生命了,这是因为无法观察到明显的迹象,身旁的人也不能预先筑起层层防护网。除了像上述所说的,把危险因子(农药、枪枝)移除之外,若得知身旁的亲友心情沮丧,无论他们有无精神病史,我们千万不能轻忽。毕竟人际间的冲突、挫败才是自杀意图开端,旁人一定要马上给予充足的关怀,避免酿成「致命十分钟」的遗憾。

Hello 医师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