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周处除三害》的文化意识(段心仪)

《周处除三害》在大陆连续10日拿下单日票房冠军,观影人次突破千万。(图/中时资料照片)

《周处除三害》本是中国民间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但今年《周处除三害》指的却是正在大陆上映,一部台湾小成本制作的B级片,连续10日拿下单日票房冠军,观影人次突破千万,吸睛至极。因为内容有黑帮复仇、宗教敛财等大陆禁忌情节,怎么能通过审核?立刻引发各界关注。

苦于审查制度已久的大陆电影从业者,期待这是某种松绑的信号;逢中必反者认为大陆当局是借此片丑化台湾治安;更有人将其视为「政治寓言」。观影者最爽的当然是主角陈桂林最后处决尊者及信众的快意恩仇,但全剧最耐人寻味的也正是那一段。

这个世界已经被各种宗教与政治的谎言笼罩在层层迷雾中,与鲁迅《呐喊》自序提到的的「铁屋」一般无二,沉睡在谎言中的人们不知自己正在饮鸩止渴,揭露真相的人却要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化身尊者的杀手林禄和,一袭纯白衫裤,飘然于青葱绿野,劝人放下执念与外缘,方得身心清净。这套说词无懈可击,难怪信徒誓死追随。但尊者清癯的外貌下隐藏的是杀手贪狠的心,所有信徒舍弃的「外缘」─财富,都被他转纳入囊中,被陈桂林当众揭露真相后,更毫不犹疑夺人性命。但谎言被揭穿后,为何信众还是无怨无悔地跟随?

林禄和面对陈桂林指控他杀警六人时,反问:「台风、地震死了多少人,为何不去责问天地?」轻轻就卸除自己满手血腥的罪孽,却也落实他整套理论系统性的双标:信徒要放弃财物方得清净,他却笑纳;信徒入教时要鞭打认罪,他却以万物为刍狗…。双标当然不合理,信众怎么会接受,这应归责编剧功力不足吗?但放眼今日,无论台湾还是美国,个人、党派、政府明目张胆的双标,已成为常态且占尽便宜。人我标准一致者反而自我设限,处处受制他人。这种乱象让社会弥漫一股怨气,难怪陈桂林处决陈桂林,也处决不畏死的跟随者时,社会的抑郁得到了纾解。我想,甚至孔子在世,也不会反对。

鲁定公时,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主管司法,才七天就诛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曝尸三日。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孔子三千弟子曾多次被其吸引走,致孔门「三盈三虚」,唯有颜渊不为所动,是私怨。学生子贡也向老师讨个说法,孔子很清楚的说明理由:人有恶者五,盗窃不在其列。

一、内心险恶却深藏不露。二、行为乖张而意志坚定。三、言论偏颇却辩才无碍。四、认知邪恶而学识广博。五、对作恶的人广施恩泽。少正卯五者兼具,又极有煽动性,不诛之,祸及家邦。孔子最讨厌巧言佞色,应该就跟少正卯有关。

一部片的片名代表影片的核心精神。《周处除三害》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人本。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曾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当其他文明「以神之名」时,中华文化则「以人为本」。所以片中主角陈桂林一念之间幡然悔悟的机制是自己的是非心启动的,周处也是。启动人的是非心去决定自己的行动,正是中华文化与基督教等一神教文化最大的区别,也是21世纪全世界困于俄乌、以巴战争时最好的解方,更是在这个文明竞争的时代中,中华民族最大的强项。

片中主角陈桂林不只是快意恩仇,还坚持除魔务尽的理念,不留祸根在人间。临刑前清清朗朗的眼神,说明他对真理坚定的信念。但一个人的抉择虽取决于个人特质及文化的特质,其实也取决于生命面对的真实处境。同受中华文化薰染的日韩两国,面对宗教议题,却似乎没有塑造《周处除三害》类似角色与情节的自信,影片最后总是留个邪恶再起的尾巴。这是文化信念的不足?还是国情有异?也许当一个国家政经长期被把持在几个家族手中,号称民主,事实上阶级分明,说到「人本」二字,难免底气不足吧!相形之下,两岸阶级翻转的能动强大得多,这方面的文化意识相通,结局才能大快人心。(作者为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