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开始过「夜生活」 研究:都是人类害的

▲不少哺乳类动物,受到人类作息影响,渐渐改在晚上才出来活动,或是迁移到偏远的地方。(图/美联社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全球野生哺乳动物生活作息开始往后延伸,慢慢从白天活动转往夜间活动。而让这些动物变成「夜猫子」的主因,就是因为人类的活动情况所导致,这些动物为了能避开与人类接触,才会改成在人类较不活跃的夜间出没。

根据《纽约时报》报导,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L)研究发现,人类的活动往往对动物造成干扰,就算只是较平缓的登山、露营、健行等活动都会让牠们受到惊吓。全球便有多达75%的哺乳类因无法适应人类活动,为了避开人类,开始出现觅食时间缩短、迁移到较偏远的地区,以及减少白天外出活动等情况。

主要负责这项研究的野生动物生态博士生盖纳(Kaitlyn Gaynor)表示,她与其他研究员分析涵盖全球6大洲62个物种的76项相关研究报告范围涵盖森林沙漠草原都市等地,物种包括坦尚尼亚狮子尼泊尔老虎、加州的郊狼巴西水獭以及波兰野猪。他们发现,人类狩猎农作、健行等行为,对这些哺乳动物带来干扰,迫使牠们在夜间活动的情况增加了约20%。即便这些动物原本并不是夜行性动物,为了不受干扰,也只好将原本白昼应进行的活动挪动到日落后才做。

▲ 作息改变也受到食物链影响,当狼调整到晚上捕食后,作为裂物鸟类松鼠在白天出现的频率就增加了。(图/美联社)

另外,这种作息调整不只有单一物种受到影响,而是会随着食物链扩散,最后改变整个生态。以加州热门健行步道上的郊狼为例,当牠转往夜间觅食后,松鼠与鸟类等原本属于郊狼的猎物,反而因为与天敌的相遇时间减少,越来越常能在白天看见。

来自荷兰奈梅亨拉德伯徳大学(Radboud University),负责担任研究评审的生态学家罗培兹(Ana Benitez Lopez)提到,科学家们其实都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动物作息,但没想到会与研究结果如此的一致。

罗培兹也指出,「虽然对其他动物而言,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帮助牠们减少与人类的接触,人类在白天活动,到了晚上就轮到这些哺乳动物出没,双方应该能和平共处地球。不过,突然的作息调整,对于那些不习惯黑暗中活动的动物而言,可能会有点适应不良。」

其实早在恐龙时期型体普遍娇小的哺乳类都是在夜间才开始活动,直到恐龙灭绝后,因为没有捕食者了,才开始转为白天活动。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14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期刊上。

★图片为版权照片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