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一杯酸柑茶 一個文化縮影,一份情感傳遞

【文 林玠芷/摄影 孙得钦】

持续斜杠的制茶人

费工费时的紧压茶是怎么开始制作契机?刘还月表示一切的开端源自父亲,「我搬回来北埔十多年了,因为厌倦台北的生活。」他早年从事文学创作,得了许多大奖,包含《中央日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写了一百多本书,曾做过美术编辑,也是纪录片导演,横跨多种领域。「我爸爸跟着我,回来这里他可开心了,乐此不疲的做酸柑茶。地方大,他到处去采附近人家的虎头柑,拿张椅凳,每天一个人坐在那儿静默做酸柑茶,也不叫我帮忙,但他的身影就嵌在我眼前,你说我还能怎么办,能不下去做吗?」结果他不只做了酸柑茶,还因为过往工作经验丰富而投入社区发展,维系当地客家文化。

过去的酸柑茶,并非好喝有韵味的茶,纯粹被视为药品。当时医药昂贵且不好取得,因此不论生什么病,常常习惯只喝平时挂在灶上陈放的酸柑茶解决。「家里如果爸爸跟孙子同时生病,只有孙子可以喝,大人自己会好就不用喝。还有谁可以喝呢?结婚出嫁的女儿。」刘还月谈起过往客家嫁妆里备有红箱,其中定然放有酸柑茶,那是担心女儿在别人家生病无人照顾时,一点来自父母的细微疼惜。后来随着经济与医疗进步,似药非药的酸柑茶便渐渐失去踪影。

传统家庭陈放酸柑茶,是将其绑好挂在灶上。

酸柑茶里的隐藏细节

「这些年还是有人在做酸柑茶,现在就真的是当成茶在喝了,只是很少人接触,更不用说如今的酸柑茶作法千奇百怪。我个人制作是依照古法,并在这个基础做调整和创新。」刘还月认为,如果希望将这项文化流传,便须细心钻研技艺,不该为了求方便,只得其形不解其义。

天气不稳定时,便将茶推回庭院棚子下躲避水气。

「不是只有酸柑可以做茶,柠檬、柚子也可以,只要是外皮禁得起九蒸九晒的水果,其实都能制成紧压茶。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了解这个文化和这种茶的食用方式。」酸柑茶制成后非常坚硬,需要工具才能弄碎,而怎样的工具最刚好呢?每种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适合的茶具,酸柑茶当然也不例外。为此刘还月除了写出一本《酸柑茶人》记录酸柑茶的历史、文化与制程细节外,还开发了全台湾第一把酸柑茶专用茶刀。

酸柑茶结实坚硬,煮前须以酸柑茶刀戳取茶叶。

他领着我们到煮茶室,拿出陶壶、杯子、木炭和炭炉,旁边放着一个有缺口的木盘,与他特制的酸柑茶刀,动作行云流水,烧炭起火,注水入壶,上炉煮水,拿起酸柑茶,让我们都闻过一遍,味道清淡,带有柑橘和青草气。随后他仔细戳拨,把取下的茶叶放在木盘上,水热即可通过缺口下茶叶滚煮。又把被挖过的酸柑茶再给我们闻一次,味道变得浓郁且药草气味更加丰富,这时候刘还月说明:「酸柑茶不建议用散茶的形式保存,要喝的时候再挖取才能保留最佳香气,酸柑茶是聚香型茶,沉淀式香气,并不是挥发性香气,你越往里面挖,那香就越明显。」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见《乡间小路杂志》。

※了解更多,欢迎前往《乡间小路粉专》。

※本文由乡间小路杂志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