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法规做图表 小明爸爸苦尽甘来
几乎在每一场「小明回台」陈情活动中,都能见着王克安的身影(白衣者)。(许依晨摄)
几乎在每一场「小明回台」陈情活动中,都能见着王克安的身影(见右图白衣者,许依晨摄)。他总是独自一人来去,携带各式图表,专注地向在场媒体说明政策不合理之处。王克安是桌球好手,每回受访,就像是面对比赛每一颗球,他早已做好准备,逐一提出质疑。妻女早日回家,就是他最大的胜利。
王克安的太太和6岁女儿至今滞留大陆苏州,虽然陆籍太太可回台,但女儿因「小明」身分无法入境,太太只好留在当地照顾孩子。一家三口无法团圆,这200多个日子,王克安天天都是煎熬。
一个人住在空空荡荡的家里,王克安苦笑,他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观看下午两点疫情指挥中心直播,「期待有没有好消息」,日复一日,希望总是落空。这段等待妻女归来的期间,没有特别宗教信仰的他,竟读完整本圣经,「圣经中的字句,对我有很大的抚慰」。
心灵有了慰藉,行动也更为笃定。王克安发现,今年五、六月时,小明回台议题逐渐被公众遗忘,王克安透过脸书不停发声外,他也写了陈情书给朝野立委和官员,此后,不少小明家长主动与他联系,于是他们开设群组通报资讯、彼此加油打气。
与多数小明家长较「感性」情绪性发言不同,王克安走「理性」路线,他要和外界「讲道理」。「没有人比当事人更知道小明的来龙去脉」,他每天上网查法规、查资料,有系统地整理归纳成一张张手绘图表,放在脸书上,也印出来带到记者会当道具,第一时间让外界看懂其诉求。
政策不明朗,「小明回台」议题成为长期抗战。王克安说,「不同阶段要面对不同质疑」,例如「大陆疫情不透明说」、「小明国籍选择说」等,不仅要充分准备好澄清内容,受访时还要深入浅出说明,「要讲给人听,就必须用人家听得懂的语言」。
每次受访,他都会检视自己的答复是否恰当,「担心若用语不对,立场上站不住脚」,此外,他也极力避免牵扯政治意识形态,以免焦点又被模糊,适得其反。教育部8月19日宣布开放各国高中以下境外生返台,王克安的女儿今年升国小一年级,属于这波开放名单中。
王克安表示,女儿已买好新书包,非常期待回台上课,这段期间他将每天代替女儿到学校走一趟,隔空分享校园生活给女儿听,希望孩子回来能无缝接轨乐当小一新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