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冰:汽车设计如何实现本质突破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本站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汽车6月10日报道 6月10日,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合肥隆重开幕。哪吒汽车首席设计常冰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不忘初心再出发—汽车设计实现本质突破的两个建议》。

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今年的论坛,贾博士给我们定了非常高难度的题目,如何实现本质突破?为什么我说这个问题比较难呢,我们现在谈到本质突破的基础前提和以前不一样,现在是在第二个基础上讨论如何突破。

中国大部分自主品牌都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认识中的对国外高端品牌的简单跟随,甚至不满足于跟他们在一个赛道上简单进行角逐的状态,我们更渴望超越,甚至引领。在这种前提下,讨论设计的本质突破是件很难的事。

关于这一点,我提两个小小的建议,也是自己的一点感想。

建议一:不忘初心。

设计是要干什么?说的虚一点,我们学设计的时候前辈跟我们说设计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多彩,让人类变得更自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说的实在一点,职业设计师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找到奇思妙想,二是认真地执行下去,或者说一个是冲动,一个是行动

先说“行动”这两个字,近几年,汽车行业为这两个字创造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说我们有非常完善的设计流程,每一天干什么事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工作可以并行,哪些工作可以串行,我们定义地非常明确。我们有非常复杂的组织架构,如何把一个创意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产品、变成一个商品,我们有非常完整的人文架构。

同时我们还有激励薪酬政策,可以让每一个人现实生活中的目标和整体开发汽车、设计汽车这个宏大的目标之间建立非常有效的关联场地设备不用说了,汽车设计是个工作场地;设计流程解决了规则的问题;组织架构把人员合作模式定义的很清楚;薪酬激励把个人的现实目标和开发车的大目标建立关联;场地设备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行动环境;预算解决了我们做这个产品的费用问题。但是这些成熟的持续几十年的模式也有局限性

复杂的工作和流程,其实对于前端概念显得很无利,大品牌会花很多钱去支持学校,去做比赛,去获得创意,但是这个创意变成产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传统的模式。

森严的组织架构,说的稍微难听一点,我们开发的架构有点像官僚主义层级很明显,汇报关系很严格,每个部门的分工也很明确,每个人的个性被压制了,激励薪酬政策把个人自由度约束住了。

场地设备,我们每天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品牌的设计团队,大家使用软件、硬件、工具高度相似甚至雷同,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思维模式也会受到影响和约束。当大家越来越用相同的东西、相同的模式的时候,你的思维模式也会一点点发生变化,慢慢趋同。所以这种场地设备的环境,尤其是我们比较自豪的设计师环境,对于多维度的开发思考非常不利。

预算投资不用说了,每一笔费用都定好了是做什么的,如果想做计划好之外的事情是非常麻烦的。

“冲动”是一个没有太多规则的东西,它更适合于做一种内在的深度的创新,因为它没有规则。任何可以有规则的事情,很快就会变成集体的劣势,因为这种规则大家都会学会。而没有规则,有时候反倒会创造一些真正前瞻的东西。而且冲动往往是由热爱所驱动的,它没有外在的目标激励,你不给他钱,他也要做这个事情。

冲动没有规则,所以实现跨界沟通反而更简单。执着高效,带来的行动力的高效性也是难以比美的。超越完美就不用提了,源自于冲动的东西,要求也是最高的。

这是我们最终学设计、做设计的初心。

Gordon Murray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在以前那个时代,既画效果图、又画设计图的全新设计者。最有名的作品是他1992年的MclarenF1,这款迄今为止都很难被超越。

它是1+2的布置,一个驾驶员在中间,左右带两名乘客。这是一款单纯因为冲动做出来的产品,产量很低,总共只做了106台,其中61台可以公路行驶,其它的只能在赛道上跑。第61名车主是这个人——憨豆先生,这个人在影视作品里面是一个开车很笨的人,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他是驾车高手。他这款车是1997年买的,花了110万美元,中间撞了两次,每次修车费用都超过车的价格。2015年他把车卖了,卖了1500万美元,说明了这款车对人神奇的吸引程度

建议二:再出发。

中医理论中有一句话“有诸内,行诸外”,我认为它很适合讲我们造型的外在和内在关系。传统的车在技术这个单一维度上达到了极度发达,这也约束了它的创新。而新四化拓展技术发展的维度,使新的本质创新成为可能。

平台化,真正把动力系统、行驶系统高度集成,变得越来越平板上半身和人进行交互和沟通的部分实现了多种变化。这是2018年的车(见下图),实际上这种想法很早以前就有了,1995年的系列概念车就表达了这个想法,但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技术背景下,无法做的太纯粹,没法实现这么纯粹的设计,说明技术进步是约束设计进行的根本原因,只有技术发展,设计才有可能实现本质性的创新。

即使不是核心技术,哪怕是材料、工艺的变化,也能带来Cyber这样完全不同的感受。

制造技术处于更加基础的位置,当我们把70个零件变为1个零件的时候,对设计的影响也是本质化的。

这些新的技术,我们究竟应该把它藏起来,还是炫出来?很多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面目有点狰狞,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变得友善和让人接受。因此设计就面临这样的选择,是把它藏的很好,让人感受它、用它,但是不要看到它,还是就让人看到它。

在行业技术背景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有可能来讨论全新的本质化的创新出现的机会,设计也就面临解构原来对传统设计的认知,去重建一种新的认知和标准,其实也就是清零的过程,把之前所熟悉的开发模式、设计理论和标准做一个全新的思考。而清零也代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否定,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设计部门代表着studio,意味着高度独立,别人不能轻易过来,我的工作也不能轻易地被别人打扰,我的工作需要平静。假如没有这样的环境,我们总是被视为一个系统中的小部分,我们的行动都受制于大系统的行动,很难实现清零和本质性的突破。所以清零就可以实现刚才的第二个建议,再出发。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