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转移先做基因检测 医师:可延2年寿命

台大医院肿瘤医学部医师梁逸歆表示,先接受化疗、标靶药物缩小癌细胞面积,再进行切除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流方式。(陈人齐摄)

大肠直肠癌连续13年位居国人10大癌症之首,每年新增超过1万6000名患者,相当于每30分钟就有1人确诊,其中有约2成的病友确诊时已是第四期的转移性大肠直肠癌,不过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患者若先进行RAS基因检测,能有助于提升标靶治疗成功率,延长存活率。

中华民国大肠直肠外科医学会理事长杨纯豪表示,一般治疗转移性大肠直肠癌,都是以化疗搭配标靶药物为主,标靶药物分为「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anti-EGFR)」、「抗血管新生标靶(anti-VEGF)」两种,其中RAS基因突变者对于「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anti-EGFR)」具有抗药性,而RAS基因突变者约占四成,因此建议确诊转移性肠癌的患者,应先做RAS基因检测再行后续治疗。

RAS基因检测每次自费需花上8000元,今年6月起健保署纳入给付,提供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患者一生一次的给付,根据高雄医学大学附属中和纪念医院对近200名患者的研究统计,一线使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比使用抗血管新生标靶用药,可多存活约10个月。

若是RAS基因无变异的转移性肠癌病友,先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再接续抗血管新生标靶会比另一种方法再多5个月的中位存活期。

台大医院肿瘤医学部医师梁逸歆指出,治疗大肠直肠癌的核心原则就是争取进行手术切除,但转移后的大肠直肠癌处理起来较为棘手,因为若转移癌细胞过多,进行切除可能造成病患身体无法负荷,因此必须先靠化疗、标靶药物缩小癌细胞面积,再进行切除。

「而妥善的治疗绝对有办法治愈,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梁逸歆说,关键就在病患是否具有RAS基因变异,若无变异就可使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而根据健保资料统计,使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者比抗血管新生标靶的手术率多出约一成,帮助病患延命2年。

现年63岁的郭先生,在国内某大企业工作40年,平时生活习惯相当良好,早睡早起、不烟不酒,可说是健康模范生,但在一次例行性健康检查赫然发现,肝脏超音波竟出现一块阴影,经医师进一步询问才发现有痔疮流血、粪便潜血、铅笔便等症状,才揪出晚期大肠直肠癌,并出现肝转移。

高医大直肠外科医师王照元表示,郭先生的案例较为特殊,临床上较少见无不良饮食习惯,无家族遗传史的病例,但仍有少机率会发生大肠直肠癌,而郭先生在接受基因检测,经标靶药物治疗后目前已好转,病程步入稳定追踪期,因此呼吁大肠直肠癌患者一旦出现转移,应先进行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