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融/果陀新戏「接送情」远征上海
文/陈乐融
少去上海,又值冬季,若非我是果陀剧场新戏「接送情」编剧,不可能平白跑这趟宣传之旅。四天四夜做了一场演讲、一场对谈、三个电台、三个平面、五个网路(含微博公众号及媒体apps)和一个电视通告,外加一场私人会议,马不停蹄地让某些人更认识了我,我也更认识上海。
▲为果陀新戏在上海宣传(图/陈乐融提供)
抵达时摄氏三度,晴朗寒冷,离去时空污指数近300,阴沉难受。虽戴起口罩,但露在外面的眼睛还是不适。毕竟,非久居大陆,还没有和毒素共处的美德。
但更需要张大眼睛竖起耳朵地,是在外地需要警觉的两岸差异。对几乎绝大多数媒体,我只是个作词家,而且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作词家,对我其他领域如广播、网路、戏剧、企业、出书表现几无概念,更乏感情。
更不用说近年我投入众多台湾政府部门咨询、评审、著作权推广与创作产业生态布建等相关职务,对他们极为隔阂,比较能拿出来说而大陆朋友立刻有反应的剩下金曲奖、金马奖等评委资历。
相比影视音能强势露出,现场表演艺术本就小众,和果陀合作过二十一年十多出舞台剧、音乐剧剧目,大陆因几乎没人看过而成为纸上资历。还好2004年蔡琴主演的第一出音乐剧「天使-不夜城」去过北京、上海、杭州,和张雨生合作过唯一一出摇滚音乐剧「吻我吧娜娜」也出过CD,以及在大陆知名度最高、迄今票房最好的国际音乐剧中文版「妈妈咪呀」,我是领衔中文词作者,还算能证明我与「表演艺术界」有些交集,当然,我的话剧作品于他们仍绝对陌生。
也所以会出现有人(还好是开录前)问我:「请问陈老师这次来上海,是在戏里演出什么角色?」或者电视节目单位一开始的访纲只围绕在已解散、过世或半退休的歌手身上要我忆旧,俨然是老前辈回顾集而空白掉我不但跨界、多元发展、而且人仍健康清爽活着的事实。
过江本不一定成龙,不过这也就是得放下身段、微妙自荐、穿针引线的大好考验。两岸的隔阂非一天造成,内容或资讯引进的先后、多寡、褒贬,也很容易造成名声与影响力的巨大差异。尤其大众文化产品,更容易「橘逾淮为枳」,非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才真能深入心房、构筑记忆、为人乐道。
由我的老搭档梁志民导演、顾宝明、郎祖筠主演的「接送情」,不但是首次我挑战仅有两个演员在台上的作品,也是我的舞台剧作第一次不在台北首演而在中国大陆,以两岸分合为背景的写实剧,能否以普世情怀通过两岸分歧,一月中便能分晓。
▲果陀新戏「接送情」(图/陈乐融提供)
▲果陀新戏「接送情」远征上海(图/陈乐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