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政男/婚姻平权被带往错误的道路?

▲反同人士跪地陈情。(图/记者季相儒摄)

文/沈政男

大家都知道,目前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代表团体护家盟,但没什么人探讨,为什么是护家盟,而不是「护婚盟」?

这是理解台湾婚姻平权运动当前处境的重大关键。护家盟之所以不叫「护婚盟」,乃因2013年,婚姻平权支持阵营推出了「同性婚姻」、「伴侣制度」、「多元成家」,三合一的诉求,想要一举解构性别、婚姻、家庭传统定义与制度,毕其功于一役。

结果呢,三合一当中的「多元成家」引发了宗教人士的激烈反弹,认定这样的做法将要破坏传统家庭结构,实在大逆不道,于是集结起来,以爱护家庭为名,组织了护家盟。

三年过去,「多元成家」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再讲了?不是要毕其功于一役吗?

呷紧弄破碗。这是台湾婚姻平权运动策略的重大错误,导致原本同情同性婚姻的人,因为「多元成家」几个字迟疑起来,甚至产生反感。

同志大游行,诉求婚姻平权。(图/记者周宸亘摄)

今天的婚姻平权运动,同样地,也面临了重要的策略抉择时刻—到底要继续坚持毕其功于一役,一定要争取现在就修改民法婚姻定义,承认同性婚,还是也可以接受先立「伴侣制」专法,过几年再修改民法?

同志团体及其支持者,必须心头抓乎在。为什么当初会让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跟解构婚姻与家庭的运动团体挂勾?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性别平等运动,跟解构婚姻与家庭的运动,并不一样。

跟性解放运动,也不完全一样。讲得更清楚一点,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在策略上应该被当成人权运动,并与性解放、解构婚姻与解构家庭的运动,区隔开来。这点是婚姻平权运动的关键策略问题,如果领导者不能厘清方向,将使得婚姻平权运动再度被带往错误的道路

同志运动一向与性解放运动走得很近,而其理论依据来自女性主义。同志游行之所以装扮清凉艳丽,就在于认定所有性别压迫都来自传统父权的性别规范,因此冲撞这套规范就是打击敌人。问题是这样的运动策略适不适合当前台湾社会,至少适不适合当前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值得反思。

也有一群支持同性婚姻的人,乃为了解构婚姻,他们认定婚姻的本质就是压迫、是一种必须被抛弃的制度,而支持同性婚姻也等于部分解构了传统婚姻。一位知名女歌手就是抱持这样的观点。问题是修民法承认婚姻,是要抛弃婚姻制度吗?显然不是嘛!同志将来要离婚,还是必须历经哭闹打骂的伦理悲喜剧码。

▲反同挺同聚集立法院外,警方人墙阻隔避免冲突

还有一些人更激进地想要改写家庭定义,把家庭组成跟血缘与婚姻完全脱钩,但显然得不到什么回响,自己也不敢再提。

所以说如果同性婚姻运动能够厘清运动界限,在运动策略上就可据以做出调整。简单讲,做为一个扶持弱势族群的人权运动,策略上应该争取其他族群的支持,而非与之为敌,形成对立。

比如动辄把不支持同性婚姻,或者对同性恋不抱持好感的人,称之为「恐同」,甚至说现有婚姻体制就是一种「异性恋霸权」,都是没有必要的恶意修辞,听在非同性恋者耳里,只会更加反感。一项运动,如果不能理解反对阵营的心态,不能同理对方的感受,就很难争取人家的支持。许多人不支持同性婚姻、对同性恋没好感,就只是一下子难以适应,需要时间来化解,没必要冠以病名罪名

又比如把订立「伴侣制」专法当成歧视,说是等同于美国黑人学校这类隔离政策云云,根本忽略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去年才承认同性婚姻,但在此之前,美国各州早已施行了多年的「伴侣制」,更不用说欧洲那些如今同性婚姻已合法化的国家,都是先施行「伴侣制」,再过度到同性婚姻修法。

还有人说另立专法等同于强迫台湾接受「中华台北」称谓,都是压迫。拜托,那台湾是不是现在就应宣布更改国号?或者什么国际活动都不参加?显然不是嘛,莫让婚姻平权运动再度被带往错误的道路!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沈政男,台大医学系毕业,双生涯者(精神科医师时事散文家),现为多家媒体专栏作家原文出自作者脸书,已获授权刊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