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6款鱼小心组织胺中毒 医:煮熟仍会发作 1招预防

急诊医师就提到,有些鱼种体内含有较高量的组织胺酸,若保存过程不当,摄入后就会出现组织胺中毒。(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随着天气逐渐升温,如何保障食安避免食物中毒,是值得重视的议题。急诊医师就提到,有些鱼种体内含有较高量的组织胺酸(Histidine),若保存过程不当,摄入后就会出现组织胺中毒,症状包括身体发热发痒、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常见于鲭鱼科鱼类如鲭鱼、鲔鱼、鲣鱼,以及非鲭鱼科如鬼头刀、秋刀鱼、沙丁鱼,即便吃下煮熟的鱼肉,仍可能引发中毒反应,不可不慎。

医学中心急诊部主治医师在粉专「急诊男爸one」发文指出,因急性过敏症而就医,也是急诊常见的主诉之一,而食物如坚果、海鲜、奶类等,皆有可能引起急性过敏症,其中海鲜,就有可能是「鲭鱼中毒」。常见于鲭鱼、鲔鱼、鲣鱼等鲭鱼科类,以及鬼头刀、秋刀鱼、沙丁鱼等非鲭鱼科类。

至于为何上述鱼种容易发生中毒?医师说明,其鱼肉中含较高量的组织胺酸,若保存过程不当,此物质便会被细菌分解为组织胺,食入后就会出现组织胺中毒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组织胺一旦在鱼肉中形成,便不会因加热而分解,因此,即便鱼肉煮熟,仍会将组织胺食入而中毒。

谈及食入后所引发的症状,医师提到,通常会在半小时到1小时内就会发作,并且可持续数小时,可能症状包括脸部潮红、起疹、身体发热发痒、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心悸、呼吸困难、头晕、四肢发麻等。不过,大多数都仅是轻症,症状多半会在12~24小时内消失,且不会有后遗症;另外,症状造成的不适感,也能借由抗组织胺药物来缓解。

若想预防组织胺中毒,医师提醒,低温的环境下可抑制细菌生长,因此没有要马上食用的鱼货,应尽早放置冷冻柜保鲜,以免摄入后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