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楼其实是海神庙、非荷人所建 你对台湾史了解多少

国定古迹赤崁楼。(图/记者季相儒摄)

图、文/远流出版提供

国定古迹赤崁楼,在多数官方网址上皆指出,「原为荷兰人所建」。然根据文献资料显示,今之赤崁楼是清末兴建在荷兰人红毛基址上的海神庙,现在称赤崁楼,是名实混淆、张冠李戴

远流出版近期推出的《解码台湾史1550-1720》中,作者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翁佳音与文字工作者黄验进行了史料考证,指出荷兰人于1625年在赤崁建立市镇(Stad Provintie,又译普罗民遮),将商馆住宅区迁过来,同时拓展农业。尔后更发展成为第一个农垦区,也是重要的行政区。

▲1626年大湾(大员)港口图,是台湾史上最早描绘族群分布与动态的示意图。这是根据澳门人Diaz的描述而绘制。在荷兰堡垒右侧,画有6间房屋处为赤崁社。

不过作者表示,当时首任台湾长官宋克将赤崁命名Provintie,此字与英语Province(省)相同,意指台湾城堡市街以外的行政省分。所以正确来说,这个行省应称为「赤崁省」。1652年郭怀一事件后,荷兰人在赤崁兴建城堡(应称为赤崁楼或赤崁城),以增强防御。不过,在《热兰遮城日志》1654年7月记载:巴城当局对新建城堡颇多意见,包括:造价太高、棱堡上安置两门低射的大砲不妥、「接合处造到那么高,可能会垮」、省长官邸下面「那么多的大拱门,(城堡)迟早会因地震而倒塌」。

赤崁新城堡落成,作为赤崁省的行政中心、省长办公厅舍,以及防卫保垒;1661年郑成功来袭,以重兵包围赤崁楼,断水断粮,时任省长猫难实叮自知不敌,举城投降。郑、清时期都将赤崁楼移作火药及军械库又称红毛楼、番仔楼。

番仔楼沦为蝙蝠洞1721年朱一贵起事,攻占赤崁楼,将城堡的铁铸门额拆下来打造兵器。后来,「频年地震,屋宇倾尽,四壁陡立,惟周垣坚好如故」,地震倒塌,应验了当年巴城当局的预警。荷兰人派驻在台的建筑设计师学艺不精,魍港的防御工事屡建屡塌;兴建乌特勒支堡时,交叉拱穹突然垮下,因此重建;赤崁楼重蹈覆辙,半个多世纪后也垮了。

1750年台湾知县派人严加管理,岁时洒扫,「俾邑人士览胜焉」。红毛楼后来「楼半倾坏,房室幽奥,久封尘土,人踪罕到」。1865年打狗海关税务司麦士威尔(William F. Maxwell),描述红毛楼的城堡像囚禁罪犯的地牢,堆满废弃物,室内有一股海鸟粪石般的恶臭味,墙壁四周有无数蝙蝠嘈嘈杂杂;从二楼可俯瞰整个城市,墙面几已损坏,但边墙和隔间墙尚存,坚实的砖墙上设有射击孔,四个角落还有角楼;最上层则长出二、三棵大榕树。清末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也来参观过,他听说这里闹鬼,除了外国人或游客偶来探访,无人敢入;日本时代,因传说红毛楼底下有地道通往热兰遮城,实地进行探勘,但无所获。

海神庙挂名「赤崁楼」1884年清法战争期间,法国人说,台南有一座他们遗留的城堡。刘铭传命台湾知县沈受谦拆毁红毛楼基地上的荷兰建筑,以杜绝法国侵台借口。至此,赤崁楼成为历史。战后,迁建引心书院至赤崁楼的基址上,改称「蓬壶书院」,另建文昌阁、海神庙、五子祠、大士殿,形成中式建筑群。今仅存文昌阁、海神庙、蓬壶书院门厅。海神庙的正厅门楣,悬挂「赤崁楼」牌匾。正确来说,今之赤崁楼是清末兴建在荷兰人红毛楼基址上的海神庙,这是名实混淆、张冠李戴。海神庙正厅展示红毛楼复原模型,并有一幅1930年代小早川笃四郎绘制的〈赤崁夕照图〉,呈现1650年代荷兰红毛楼的最初样貌

▲1652年荷兰人兴建赤崁城堡,作为台湾最早的行政省分「赤崁省」的办公厅舍、省长官邸,兼做防御堡垒,称为赤崁楼,又称红毛楼、番仔楼。图为1930年代日本画家小早川笃四郎描绘的赤崁夕照。

不仅名称张冠李戴,两位作者还指出当初建盖赤崁城堡所在地的土地取得一事,也因时空的变化,而有了不同的记载。162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15匹棉布(cangan)向新港社人购买(新港人认系租借)赤崁的一块地。在此建立市镇,将商馆及住宅区迁过来,同时拓展农业,尔后发展成第一个农垦区,也是重要的行政区。1685年蒋毓英《台湾府志》说:荷兰人诱骗赤崁的倭寇,借「约一牛皮地」,再将牛皮剪成细如绳缕,拉长圈匝成十数丈,以此围成一大块地。但在1764年印行的《重修凤山县志》,说荷兰人原先向台湾原住民土番)借居,后来骗得一牛皮地,筑台湾城。「遭诱骗的主角,由汉人倭寇转变为原住民。」

▲18世纪鹿皮画的台湾府城图(局部)中,荷兰时代兴建的赤崁楼结构体及外观尚属完整。

▲大约绘制于1684-1722年间的《台湾地里图》中,可见红毛楼(赤崁楼)结构完整。左侧有一座粟仓,是荷兰时代的欧式建筑,郑氏、清代作为府城谷仓;1841-1842年,英国军舰先后进犯鸡笼、大安,分别触礁、搁浅,台湾兵备道姚莹将一部分战俘囚禁在府城粟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