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玩儿”吃亏?带孩子逛博物馆也需要技术含量
孩子在展厅里“乱跑”,不肯按照展览顺序参观;在综合博物馆里,被某些展厅的昏暗光线和诡异展品吓哭;看到感兴趣的展品,总想用舌头去舔……当博物馆体验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视为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怎样带孩子逛博物馆也需要一点技术含量。
目击
中轴路上的自然博物馆可能是目前北京最受家长欢迎的博物馆了,除了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之外,免费参观也博得了人们极大的好感。
今年第二次带儿子晟晟来自然博物馆的刘女士耐心地陪着儿子绕着爬行动物厅的恐龙化石转了一圈又一圈,“上次来两个多小时几乎就看恐龙了,这次还是要看。”五岁的晟晟每次看到兴奋处,忍不住模仿那些庞大骨架的姿势。
“我还想让他去看看植物展览,他不想去,下次再说吧。”刘女士一边说一边用手机追拍儿子的“造型”,“反正免费,我们家离得也不远。”
而在中国科技馆的“科学乐园”,有的家长就没有这样的耐心了。抱着才三岁的儿子周周从科学乐园里出来,周周妈就有些遗憾:“在里面都玩儿累了,一直拍音乐墙,又看了好长时间鱼……其他的好不容易拉着走看了一遍。” 周周妈觉得,两个大人一个孩子五十块钱的门票还好说,但从城南开车到城北一趟着实有点儿远,孩子只玩儿了两个技术含量不太高的项目,感觉有点“亏”,“好是挺好的,但是不可能经常来。”
在科技馆的购票处,天花板上不断起伏变形的气球阵也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目光,一个仰头观看的小女孩被买完票的妈妈“拖”进了“科学乐园”:“走了,这个出来再看,进去里面好多好玩儿的……”
相比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的门庭若市,坐落在长安街畔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就冷清太多了。虽然预料到非休息日,儿童主题的展馆不会有太多参观者,但两个多钟头的时间里,记者只在展区里遇见了一家匆匆离去的参观者。
不肯透露姓名的一家人,带着两个孩子在互动体验区盘桓了一阵。两个未到学龄的小朋友对垃圾分类之类的互动游戏还不能体验,只对玻璃罩子里作展示之用的各色儿童玩具有兴趣,趴在上面观察了许久。在体验区的其他区域,由于缺少参观者,不少互动设施都处于“静默”状态,模拟拨打报警电话的设施前,电话机也不见了踪影。
而曾经带孩子到妇女儿童博物馆参观过的王女士,则觉得这个馆对孩子而言,不如自然博物馆或者天文馆那么有趣。“好像大部分(展品)都是历史上怎么教育孩子,我女儿直接就走过去了,楼上妇女馆的民族服装她还看了一会儿。”王女士回忆,“感觉这种参观不太有意义,不像自然博物馆能看到她在书上看到过的好多动植物,孩子特别高兴,还长知识。”
为什么要带孩子来博物馆?
记者在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和首都博物馆随机采访了数位家长,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希望孩子养成逛博物馆的习惯都是高频答案。同时,家长们也都认为博物馆体验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问到多长时间会带孩子到博物馆来一次,除了两位定期陪孩子参加相关课程活动的家长之外,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半年左右——通常还不是同一个博物馆。“主要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博物馆,再大一点,自己就能来。现在除了寒暑假,他平时也没什么时间。”一位受访家长说。
在学龄孩子的生活中,被各种课外教学瓜分后的业余时间所剩无几,博物馆体验就成了类似“旅游观光”的一次性项目。
在中国科技馆的入口处,展示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巨大传动装置吸引了不少孩子的注意,也难住了一众家长。
“妈妈,这个是什么?”面对女儿仰望的面孔,孙女士除了“是齿轮”之外再想不出更多解释了,即便仔细看了旁边的说明,她还是觉得很难给四岁的女儿做出讲解。
在首都博物馆,才两岁的“米花儿”一进入宽阔的博物馆大厅,就兴奋地跑起来,光可鉴人的地面让“米花儿”妈妈急忙叫住女儿。
在自然博物馆,被妈妈抱在怀里参观的洋洋有个让人头疼的毛病,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喜欢伸出舌头舔……
细聊之下,带着孩子逛博物馆的家长们也有不少小困扰:
孩子总是花很多时间想绕到展品背面去看;
孩子被博物馆里的昏暗光线和诡异展品吓哭;
孩子在展厅里“乱跑”,不肯按照展览顺序参观;
孩子在博物馆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了……
那么,究竟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体验呢?
建议
“纯玩儿”不吃亏
张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博物馆里的家长通常有三种,一种是完全不管,让孩子在里面玩,自己在边上玩手机,上网;第二种是把孩子拎来拎去,或者是想让孩子去了解家长认为他们应该了解的东西,或者是买了门票就想让孩子把所有的项目都玩一遍,不吃亏;第三种是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儿的家长。这里面第三种最好,第一种也还可以,第二种是最糟糕的——造成的结果是孩子觉得自己的兴趣没有被关注。其实孩子能对一件事专注是很好的,家长频繁打断他,反而会让孩子以后很难专心。
美国的很多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在里面纯玩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有收获;但我们国内的父母,会觉得我不能让他们纯玩,必须让他们在这个时间段里学到点什么,这个期待是非常明显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有时候看到孩子在那里纯玩了一个钟头,心里就会不踏实,觉得他一定是在浪费时间。
孩子学一个小时琴,也许就能学会一首曲子;但在儿童博物馆里边玩一个小时,不一定能直观体现出他得到了什么提高。实际上,他收获更多的是思考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想象力……这些是很难让父母看见的。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对博物馆产生情结,将来他会知道去博物馆学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博物馆体验,“知识是最次要的”
张旎:家长和孩子在博物馆里怎么互动?在什么时间段讨论什么问题?都需要学习。家长不能站在很高的位置去和孩子交流,如果用心互动的话,我们会发现孩子也在引导我们看东西,他们问的很多问题都是我们答不出来的。
实际上,博物馆是个平台,关键是怎么去利用它。在博物馆里遇到的问题,可以带回来,引导孩子通过其他的方式搜集资料,把问题展开。长久的收获是如何找答案,知识是最次要的。
我们的孩子课程压力很大,他们的时间会被分配在课程这些最必要的事情上,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而孩子的时间表上还有很多事,博物馆绝对不会是重要的,钢琴、足球、英语课……都在博物馆前面。
但我觉得大家还是要理解,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让孩子从小就有这个习惯,他的学习方式和能力会很不一样,他会知道自己找资源。所以很多美国的儿童博物馆会强调把孩子培养成为“终身学习者”,把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博物馆的选择上,多数受访家长都倾向于选择科技馆、天文馆、这样为孩子提供有效教育的专业场馆;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颇受欢迎的儿童博物馆,在国内却始终发展缓慢。两者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张旎:普通博物馆是给成人和孩子一起设计的环境,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孩子安全的问题,很多展项孩子是不能去动的。儿童博物馆的基本作用,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教育的空间,从整体设计到运营理念都围绕孩子这个群体,让他们可以在里面探索,每个展项孩子都可以碰,可以玩,不会有危险。
国外的儿童博物馆还作为一个教育父母的基地存在,教育父母怎么跟孩子互动;也向学校输出各种课程,帮助老师设计课程,为他们提供教育资源。所以儿童博物馆不是一个简单的场所,更多的是一个教育基地的概念。
同时,儿童博物馆的内容很宽泛,比如有天文的内容,将来孩子可能就想去天文馆学更多东西。所以儿童博物馆就像很多专业博物馆的缩影。(主笔 张棻 插图 宋溪)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