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窥见同理的慈悲 给失智者、照顾者的3堂疗愈课

(示意图/Pexels

失智,最后会变成什么模样当家人步向不可逆的失智终局,照顾者如何自处?电影无法反映人生所有真实,却能窥见同理的慈悲。2021年3部失智症新片,导演取材自身边失智亲友的真实历程,为失智者、照顾者的心灵寻找出路。

1.《父亲》:从「失智者」视角学习同理

「我觉得自己像棵叶子快掉光的树...所有枝枒、风吹雨打...我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电影《父亲》(The Father)

年迈的安东尼(Anthony)有失智症,影响到生活起居,常常疑神疑鬼、幻听又幻视,还老认定别人偷了他的东西。但安东尼的性格独立、好强,不愿面对罹病现实,态度坚定地拒绝女儿安(Anne)的安排与照顾,还时不时对她酸言酸语,令女儿身心俱疲。

本片由法国才子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Florian Zeller)编导,他说,自己童年时目睹奶奶罹患失智症,深受冲击体会到「你知道自己很爱她,但那爱或许还是不够」的无力,因此提笔写下这出剧本

《父亲》与过去的失智症电影不同,从「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带观众体验安东尼记忆错置时空错乱断片、出现幻觉认知障碍,甚至营造出近似于惊悚片般的体验,让不少人眼睛一亮。片中女儿对父亲的爱伴随无奈,则体现照顾者「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情。

(图片来源 / 采昌国际)

「我想挑战从患者的内在出发,呈现失智者的心理状态」,泽勒说,如此一来,观众或许可以更了解失智的真实面,也更能同理失智者心中的不确定感、挣扎与愤怒从何而来。

《父亲》上映日期:(院线已上映中)

2.《永远的我们》:从「照顾者」视角,学习放下

「很快地,我就会看着你的脸,却不知道是谁在看着我。」─电影《永远的我们》(Supernova)

山姆(Sam)和塔斯克(Tusker)相恋20年,原本预计要共度余生,但塔斯克确诊早发性失智,渐渐丧失语言能力,连朗诵一段致词都有问题,两人生命从此大转弯。山姆一心想照顾塔斯克,至他终老,但塔斯克却不愿成为山姆的负担,双方上演揪心的拉锯战

导演哈里麦昆(Harry Macqueen)亲眼看见友人如何从轻微失智走向重症,短短半年内便离世。这番冲击促使他深入研究失智症,也萌生了拍电影的念头。

(图片来源 / CATCHPLAY)

麦昆形容,失智是一种奇特的疾病,总用古怪而微妙的方式,把人们的心拉在一起。「与失智者共处,有时会出现逗趣的时刻,却又带着心碎的成分。我想如实地捕捉这样的感受。」

除了早发性失智的症状,本片也着重刻划照顾者的心理压力。照顾者情绪常在治疗中被忽略,正如片中的山姆,有些人甚至会自我压抑、刻意回避悲伤与无助感。如此辛酸,在电影里都有深刻描绘。

《永远的我们》上映日期:2021年5月7日(院线上映中)

3.《爷爷的死亡排练》:从「子女」视角学习面对伤痛

「我们以为,这样做就能阻止即将发生的事,那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撑下去的方法。」─电影《爷爷的死亡排练》(Dick Johnson is Dead)

纪录片导演克莉丝汀强森(Kirsten Johnson)的妈妈生前重度失智,生活无法自理,最终不慎跌下楼逝世。

妈妈走后几年,过去身为精神科医师爸爸,也开始开错药、记错看诊时间。克莉丝汀知道,这是爸爸的失智前兆,她开始恐惧,必须再经历一次失智夺走至亲的伤痛。

身为纪录片导演,克莉丝汀决定做一件大胆的事:她与爸爸达成共识,以爸爸的老化为核心,拍摄一部电影。她透过实验性手法,在戏里安排爸爸「假装被车撞、被掉落物击中、跌下楼、心脏病、噎死等等,还试办生前告别式,同时一并记录爸爸的失智过程

父女俩都希望,借由这一连串的死亡排练,他们能用更坦然、诙谐的态度来看待失智与死亡。

「人们很常否认失智、否认死亡,当身边有人不再是他原本的模样,我们会抗拒接受,」克莉丝汀在受访中说:「但透过拍摄过程,我可以持续让爸爸跟其他人保持互动、维系与世界的连结。」

(图片来源 / Facebook)

本片手法虽然十分触霉头,却也带着黑色幽默色彩,让人产生「如释重负」的荒谬与疗愈感。再度面对至亲罹病,导演选择积极接受、拥抱与失智爸爸相处的每一刻,并用镜头留下珍贵时光,令人动容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只是哭哭啼啼」克莉丝汀说:「失智固然非常糟糕,但却也透着微妙的欢乐与美感,面向之多,就如绚烂的多棱镜一般。」

《爷爷的死亡排练》上映日期:2020年10月(可于Netflix观看)

资料来源:The Conversation、LA Times、Hollywood Reporter、Screen Daily、U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