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顾的共好提案 家庭照顾者的性别课题与权益

家总打造照顾咖啡馆,让更多家庭照顾者在社区中就能接触到家庭照顾资讯与支持服务。(图/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

台湾老年人比率日益升高,家庭照顾者承受的责任与压力,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男性家庭照顾者在「男主外」、「男性要有担当」等传统观念框架下,更容易受到压抑,他们的身心需求更是不容忽视的议题

家庭照顾者权益推动

「家庭照顾是所有人必然会碰到的议题,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准备、建立正确观念,保持关注并接触相关服务、资源。」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以下简称「家总」)副主任张筱婵说道。

家总是全台第一个倡导家庭照顾者权益并提供协助的非营利组织,设有心理协谈、资源咨询的关怀专线,及针对翻身、移动等照顾技巧的训练课程。家总也针对家庭照顾者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出并尝试新型态的支援方式,进一步分析执行成果,作为政策倡议的基础。如「照顾咖啡馆」的设立,让家庭照顾者在社区中就能接触到各式支持与纾压服务;读书会的举办也提供家庭照顾者们互相交流的机会。此外,过去不曾有的「喘息服务」,正是家总持续倡议、试办的支援方式,而此项计划也成为政府长照服务的一环,为照顾者争取到一年最多21天的喘息服务。

观念转变下的男性家庭照顾者

近年在少子化与性别角色转变等因素影响下,传统两性分工的观念已逐渐打破,转而以最有利家庭运作模式同心关照。依家总的研究统计,近几年家庭照顾者除了女性,也看到单身儿子独子等家庭中的男性角色,主动承担起照顾的重任

传统观念里,家庭照顾几乎被视为女性的责任,而男性则被教育为勇于承担家计、主外不主内的角色,导致全心投入家庭照顾工作的男性容易遭受社会异样眼光。张筱婵提到,从家总过往的专线协谈,可窥见传统观念对男性的束缚,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强印象,让来电者少见男性,或即使来电也以「资源咨询」为主要诉求,较少倾诉、展露情感的谈话内容。「专线来电者还是以女性居多,男性不求助的比例较高,也遇过男性照顾者要求由男性工作人员接听电话。男性沟通的方式也会比较目标导向,比较在意社会观感、社会地位,反而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或身心健康的问题。」张筱婵分享专线常会遇到的男性照顾者状况。

「大家会觉得女儿照顾长辈很自然,但儿子照顾的话就特别难得,但随着照顾时间拉长,开始需要仰赖家人资助或是申请补助、产生经济负担的时候,男性在家中的支持度相对受到影响,有的个案甚至遭受到言语上的二度伤害,说他应该要去工作,而不是照顾家人,这些都一定会影响到男性照顾者心里的感受。」张筱婵以她遇过的个案情形为例,说明当男性照顾者面临传统文化期待、周围眼光和自身心理压力交叠时,所面临的隐性课题,也需要更多的求助意识与社会鼓励。

家总定期举办读书会与喘息活动,让照顾者多一个互相交流、补充能量的管道。(图/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

不断滚动创新的家庭照顾方案

从性别议题到家庭照护模式,照顾者权益倡导也是家总关注的核心,如积极推动在职者得以在家人长照需求期间申请限期折薪假及无薪弹性休假等措施,帮助照顾者不因照顾问题而限制职涯发展,降低因家庭照顾而被迫离职的风险。

又如近年常见老年人互相照护的「老老照顾」现象,以及和儿女不同住而产生的「远距照顾」案例外籍看护需求因而不断上升,在此现况下,家总对外籍看护、雇主及被照顾者同样重视,透过观念沟通与访查,设计看护、雇主及被照顾者三方共好的喘息方案,协力提升参与家庭照顾的成员生活与照顾品质。家总也期待透过与民众交流,共同创造新的服务方案,如9 月将举办「守护Plus 梦想更踏实」公益演唱会,借由照顾者组成的乐团巡演,散播照顾者故事、倡议资源使用。

张筱婵分享:「借由提供服务,归还照顾者于人生、生活的选择权,希望社会能共同滚动,寻找最贴合现状的运作模式。」无论性别与家庭角色,每个人都应多些耐心、陪伴与倾听,不仅能更主动察觉到家庭照顾者的隐性需求,也能让照顾者感受到支持,并找到共好的相处方式。

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

家庭照顾者关怀专线

电话:0800-507-272

官方网站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9月号632期》)

《台北画刊9月号6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