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喊居住正義 卻少提降房價
近期立院新会期审预算的聚焦之一是,二○二二至二五年累计的租金补贴金额,相当于四年加总的社宅兴建工程款,皆约八百余亿元,进而衍生大撒币式的住宅政策是否妥适等议题。国土署则强调,租金补贴是住宅三大政策之一,具减轻居住负担效益,政策间互相辅助不冲突。
赖总统在竞选时承诺,会在蔡前总统住宅三箭中的建廿万户社宅、健全租屋体系等基础上,推动「协助百万租屋家⼾」计划;一百万户的社宅及八十多万户的租金补贴,再加上近期争议虽多但实施达十余年的青安贷款,这三者为近十年台湾住宅政策的发展主轴。
笔者建议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应由经发会作宏观成果对比,做为未来住宅政策预算分配的修正基础。该会讨论「居住正义」子议题时,顾问建言「目前居住政策多属打房思维,但政策应通盘考量各面向的前因后果,盼要有多角度思维以减轻年轻人负担」。笔者认同多元通盘考量,但也要问,接下来如何落实在预算编列上?并认为「聚焦打(炒)房」的评论有商榷余地。
一是汇整近年相关政策争议,新青安的宽限期等设计大幅提升购房需求,造成银行放款资金高度集中于不动产业,而有危及金融稳定之虞。至于直接兴建的社宅,一直都有数量不够、租期过短等抱怨,此又衍生内政部后续研议「廿年使用权社宅」等新政策。至于政府,则有社宅兴建进度缓慢之难,细究原因又有通膨、用地取得不易,据此行政院亦通过「提升社宅用地供给精进措施」。至于租金补贴,仍屡传补贴额多流入房东的口袋,徒增租金上涨。
上述争议,不正应由跨部会就土地、财政等资源作通盘考量?以笔者团队研究,单就成本支出,社宅耗费最巨,而得到补助的(人)户却相对偏少。至于购屋与租金补贴,虽常被批评是绑选票的大撒币工具,但均(人)户得到的名目财务补助却最多,执行的行政成本支出相对较低。因此政策应通盘考量各面向。
二是,笔者对「目前居住政策聚焦打(炒)房」妥适性的不同看法。其实,目前政策并没有「完全」聚焦在房价之上,然而「房价过高」就是目前各种政策执行是否有效的症结点之一。举例来说,新青安政策侧重需求面购屋者的补贴,却不追究「降房价」之基本工作,正凸显了联征统计资讯的房贷趋势:贷款期间越来越长、贷款金额越来越高,买到的面积却越来越小。
再者,高房价下,使台湾的房租收益率长期偏低,这不正是拥屋者重短期的投资增值收益,轻长期的租金收益率,进而忽略租屋品质改善,使租金补贴效益被质疑的主因?关键的改革房产税制(含持有税与交易税等),不正是抑制高房价的核心利器?此亦呼应学者顾问质疑会议部分建议有利益之私。
国土署宣称「政策间互相辅助不冲突」,应调整为「各执行工具既是互补也有竞争」。政策工具涉及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购租屋补贴各有其适用的需求对象,但高房价下自会使年轻人「被迫」往租金群移动。「降房价」是藏在各种住宅工具与问题的核心,历次大选「居住正义」口号喊得震天响,「降房价」却鲜少有形诸于政见主文中。尽管已开发国家普遍都有房租太高、买房太贵的共通问题,然仍期许政府应建立多元而明确的评估指标,以指引未来住宅政策的资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