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最夯行程「白石湖寻莓」 靠友善栽培打造台北后花园

▲「内湖一号」常出现Holle Kitty造型的草莓。(图/杨织郡摄)

文、图/杨织郡

像寻找心灵契合的伴侣,数十年来,台北白石湖地区的农民不断尝试适土适种的作物,从早年的水稻茶叶,到百合向日葵等花卉,一路跌跌撞撞,备尝艰辛。但过尽千帆皆不是,最终找回曾经风华的草莓,虽然不是最佳的选择,但当地农民透过架设温网室、施行友善栽培方式,克服多雨的天候限制,重新吸引消费者目光。在崎岖起伏的山区,打造出有花可赏、有果可采的「台北后花园」。

冬季最夯,白石湖寻莓

在外国旅人眼中,101是游览台北非去不可的景点,但台北人可不这么想,一有机会,就想逃脱车水马龙的拥挤与束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但出走不必舟车劳顿,也可以离尘不离城,阳明山、木栅猫空、白石湖都是让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去处。

白石湖位于内湖山上,从金湖路转进碧山路,一路蜿蜒向上,山峦环抱的道路两侧,散落着草莓园,每年12月至隔年5月是草莓采收的季节,即使冬日也不冷清,周休假期更是游客如织,把寂静山区烘托得热闹非凡。

来到白石湖,采草莓、品尝草莓松饼、草莓冰沙是一定要的,许多农家就在园区旁搭起棚架、摆放桌椅招徕游客,有的还开办果酱DIY等课程,好吃又好玩。踏青兼寻莓,成为北台湾冬季最热门的旅游行程

▲冬季最夯行程「白石湖寻莓」。(图/杨织郡摄)

产业变迁,一页沧桑史

但如今已是「台北后花园」的白石湖,早年样貌并非如此。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居民以种植水稻、茶叶、相思树为生,生活普遍困苦,「清香休闲农场场主许三奇指出,位于山谷之间的农田,依地势辟成梯田,耕作不易,收成也少,仅有平地的5、6成,「种的还不够自己吃」。「野草花果有机农场」场主林清立也说,小时他经常挑着上百斤稻谷走到晒榖场,陡峭不平的山路,一趟至少40分钟,曾让他对于从农「怕得要死」。「找出路」成了山区农家不得不的选择。

稻米、茶叶的收益低,逐渐式微,农民陆续尝试种植柑橘、百合、向日葵等作物,也曾利用猪舍栽培香菇,但或因价格竞争,或因市场波动剧烈而纷纷退场,只有草莓坚持到最后,不仅成为在地重要产业,也让白石湖成为居民安身立命的所在。

兴建温网室,产业露曙光

追溯白石湖种植草莓的历史,应从林清立远房伯父林金波说起。他指出,50多年前,他就读国小1、2年级,上学途中,经常看到伯父挑着草莓到当时台北高级地段的中山市场贩售。鲜活的草莓装在舖着蕨类叶片的盒子里,红绿相衬,令人垂涎三尺,时隔半世纪,他仍印象深刻。

在台湾大学教授郑正勇的辅导下,白石湖草莓产业一度兴盛,最多时,有40多户农民种植,但北台湾毕竟多雨,露天栽培的草莓遇雨容易腐烂病虫害也多,加上市场削价竞争,每斤价格从200元一路下滑至80元,农民入不敷出,逐渐退出市场,以林清立家中为例,规模虽达2万株,仍不堪赔累,只好黯然结束,最后只剩下5户维系残余的产业命脉

为发展草莓产业,农民苦思解决冬季多雨潮湿天候的办法,栽培草莓30多年的许三奇表示,78年时,由于雨水过多,草莓耗损情形严重,卖价扣除种苗及肥料的成木,所剩无几,他在市府官员视察时提出兴建温网室的建议,正好内湖农会有笔经费,立即拨款协助架设,产业终露曙光,维系迄今。

▲白石湖吊桥是维系草莓产业命脉之所在。(图/杨织郡摄)

白石湖吊桥,翻转产业

原在外地工作的林清立,因身体因素回到白石湖,思索着自己与农田的未来。自然而然地,他选择草莓作为重新出发的起点,与「白石森活市民农园」园主刘昭贤等人陆续成立发展协会及产销班,展开「复兴」草莓产业的重任。

白石湖吊桥的辟建,是当地农民翻转命运的开始。这条吊桥全长116公尺,衔接忠勇山及大仑头山系,为日籍工程师设计,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条巨龙,因此也称为「龙形吊桥」。在绿色山峦映衬下,优美的弧线仿佛林间的一抹微笑,成为吸引游客目光的焦点。景观变了,人潮来了,草莓产业也从此进入全新的境地。

目前内湖包括大湖街及白石湖的草莓种植面积约2.25公顷,产销班农户有15人,面积1.06公顷。不同于大湖地区栽培以「丰香品种为主,白石湖多为桃园4号、香水草莓及内湖1号,每个品种的口感、甜度、外观、特性各有千秋,草莓农通常不会「独沽一味」,而采多个品种分区种植模式,除了调节产期,还可因应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避免草莓溅湿,需埋管或架管以滴灌方式给水。(图/杨织郡摄)

老天赏脸,才有好收成

草莓品种虽然多元,但生长条件、种植方法、采摘时机仍有共通点内湖区农会主任林荣顺指出,农民种植前,先将土壤送农改场检验,补充土壤不足的营养成分,电导度、酸碱度、重金属等,也在检验范围内。种植过程中,农民一发现土壤、作物有问题,也可送农改场检测,大约半个月就有结果,再据以对症下药。

草莓可说是「看天吃饭」的产业,农民在每年9月底、10月初种下种苗,如果天候稍凉,约摄氏23~30℃,大约1个月就会开花,从开花到结果,通常需30天时间,如果遭遇寒流,则需40~45天。随着果实逐渐膨大,青白色的外表渐渐染上胭脂般的粉红,但要达到可以采摘的红熟程度,还得仰赖阳光帮忙。此时大约11月底,已是初冬时分,若是阳光露脸,几个钟头内,草莓便迅速转红,果园一片红扑扑,若是冷锋来袭,就得等上2、3天,游客即使上门,也无果可采,只好败兴而归。

内湖草莓产销班班长谢明宜说,温网室是种植草莓不可或缺的设施,但有了温网室,也并非一劳永逸。山区气候变化莫测,往往上午还风狂雨急,下午却阳光普照,有时一早艳阳高挂,午后却是骤雨倾盆,温网室的「天窗」得随时打开或闭合,采收期间保持土壤含水量,草莓才好吃,却也得防范湿度过高衍生灰霉病或露菌病。

有机栽培,化解质疑

草莓属人力密集产业,无法借助机械作业,农事非常繁琐。谢明宜指出,草莓果实遇水容易腐烂,地面栽培时,必须堆畦并舖设反光塑胶布,避免果实接触地面,同时埋管或架管以滴灌方式补充水分;草莓植株长成后,通常会倒向一侧,健壮的植株则会散开,必须一株株「拨乱反正」,将植株朝往便于采摘的「外侧」生长;随时巡视园区,清除老叶、病株,避免疫病蔓延,非常耗费体力,尤其弯腰蹲着,一天长达7、8小时以上,许多草莓农都有椎间盘的毛病,辛苦可见一斑。

即使草莓产季结束,农民仍然不得闲。由于台湾属亚热带气候,草莓生长势弱,难以越夏,必须整株整园清除,「菘筑休闲农场」场主吕天来及许三奇等人并自行育苗,既可降低购苗成本,也易于控制病虫害。为了增加收入,同时消化土壤里的氮素,农地还间作番茄、玉米、香瓜、小黄瓜等作物,一样开放采果,维持观光热度。

草莓虽然香甜可口,但农药残留向来备受质疑,林清立早在16年返乡种植草莓时,便采行有机农法。当时有机栽培尚不普遍,不仅「无迹可寻」,完全得靠自己摸索,还得面对异样眼光,被笑是「傻瓜」。他说,前8年根本是「烧钱」,有机资材昂贵,收成却只有惯行农法一成,为了维持生计,还卖掉一栋房子才撑了下来。影响所及,如今产销班15名成员中,7人施行有机,8人取得产销履历,若想加入该班,这是必备的「门票」。

▲一整串草莓中,晒到阳光的草莓红熟得最快。(图/杨织郡摄)

未来看得见,青农投入

林清立指出,山区可耕农地普遍狭小,因此草莓种植密度比大湖地区小,每分地大约8,000株,后来引进高架栽培,虽然土壤肥力略逊一筹,却扩充了种植「面积」,产业稳定发展,也吸引第二代、第三代相继投入。

如今的白石湖农民,已不再是当年望着稻田叹气的传统农民,他们时而穿梭果园,研究新品种;时而化身导览员,为游客规划旅游行程,解说在地人文、生态及景观,甚至绑上围裙示范果酱、松饼等DIY课程,简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他们身上,让人看到草莓产业衍变的风貌,也看见了农民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不同品种比一比

目前全球已知的草莓品种有50多种,如春香、Aliso、福羽、马歇尔等,名气响亮的苗栗大湖地区多栽培「丰香」品种,白石湖则以桃园4号、香水草莓及内湖1号为主。

内湖1号是白石湖农民吕天来所研发,也称为「天来1号」,叶片粗厚,不易罹患病虫害,适合有机栽培,果实软中带硬,口感甜中带酸,在摄氏20度的气温下,一星期不采也不会腐烂,常有宛如星形或Hello Kitty的果实,让采果的小朋友惊奇不已。

香水草莓红熟时,会散发浓郁的香气,口感扎实,产量也高,而且没有一般草莓常见的白粉病,成为市场主要品种;桃园4号果实较大,Q度适中,不必红熟就很好吃,外观常见不规则皱褶,畸型果多,也让采果的游客有寻宝的乐趣。

联络资讯

台北市内湖区(草莓)产销班

班长:谢明宜地址:台北市内湖区碧山路43号下之18号电话:0936-303-178

本图文由《农传媒》授权转载文章来源:【发现台湾农业竞争力】友善栽培,打造「台北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