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外语比别人快10倍! 「听故事」提升高阶读写能力

▲朗读有助于孩子语言成长。(图/新华社)

作者:史蒂芬.克拉申、李思颖刘英摘自:亲子天下出版《自主阅读──让孩子自选与自读,培养读写力》

●精选书摘内容

朗读的功效与迷思

大量证据都指出,小孩喜欢听故事,而喜欢念故事给小孩听的大人也不少。也有许多证据指出听故事好处多,更是母语二语发展高阶读写能力的第一步。

本节将回顾部分相关证据,但也会提到朗读的功效可能被过度夸大;在某些方面的读写能力上,用其他方式可能会发展得更好。如果对于朗读的要求太不切实际,可能反而有碍效果

朗读能够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小孩听到让他觉得有趣的故事,就会想自己去读一读。相关研究文献就指出「说故事是座桥梁」。如果某本书已经由老师念过,小孩选来自己读的机率就会比较高,而家里爸妈会念故事的小孩,自己会读书的情况也比较多。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学者刘英,请22 位准老师回顾自己在孩童及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习惯。其中有12位说自己小时候「不太喜欢读书」,成长的环境也没有很多书。里面只有1 位,小时候有人念书给他听。至于另外10 位说自己「很早就爱读书」的,则说他们成长的环境就能接触到很多书,而且这10 位也都有人念故事给他们听。

▲朗读不只小孩喜欢,也能帮助大人对语言的敏感度。(图/翻摄淡江大学官网

朗读和语言发展:词汇

许多研究都指出,朗读对词汇发展大有帮助,以下仅举几个例子说明。

展臂阅读计划

展臂阅读计划(Reach Out and Read, ROR)是一项收费低廉、朗读给婴幼儿听的计划,成效相当卓着。展臂阅读计划做法很简单:婴幼儿在候诊室等待小儿科医师进行例行检查的时候,由医院人员教导父母能和婴幼儿一起进行的阅读活动(其中以朗读为重心),而医院人员和医师也会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每次回诊,这些家庭都会拿到免费的新书。

这项计划通常以低收入户为对象,在于低收入户儿童多半能接触到的书较少,在字汇测验上的分数一般也就低于全国平均。展臂阅读计划正是要缩小差距

在一项针对4 岁幼儿的研究中8,参加展臂阅读计划的儿童平均只有3 次回诊的机会,能让医师和人员讨论书的内容,平均也只会拿到4 本书。

然而,这些孩子在字汇上的进步却十分惊人,比起类似背景的孩子,得到的分数远远更为接近全国水准:未接受展臂阅读计划的对照组,分数比全国水准低了14%、足足有一个标准差;但接受展臂阅读计划的儿童,只比水准低了6%、不到半个标准差。换句话说,接受展臂阅读计划的孩子已经把差距拉近了一半。

外语学习

潘妮是个就读二年级的台湾小学生,学习英语为外语(EFL),而李孟勋、李思颖和克拉申(2014)10 的研究提到,光是靠着短期的朗读和讨论故事内容,就让她的词汇量有长足的进展。潘妮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八堂课程,包括聆听、讨论和重述故事。当她无法理解输入的时候,偶尔会用国语向她解释内容。

该研究指出,潘妮在10 小时内习得49 个字,平均一小时4.9 字;这与平常她在英语外语课堂上接受直接教学而学习字汇的速度相比,大约要快了10 倍。

文法听力文本架构世界知识

杭斯基(1972)提到,对学龄早期儿童(6 岁)而言,句法能力发展会与小孩听过多少内容有关。发展程度最高的6 岁孩童,一周听到朗读的字汇有17,500 字。

至于发展程度最低的,则是完全没有人读给他们听。既然证实朗读有助于文法和字汇发展,不难想像,从听故事的频率,就能预测一个人的听力理解程度和阅读理解程度。很有可能,听故事也会以其他方式促进阅读能力:听过更多故事的孩子(特别是透过朗读),就更能体会到文本(特别是故事)如何架构;他们会习得「故事的文法」。他们也会从听故事中,学到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等到这些孩子开始阅读,这两项因素都会让他们更能理解文本。

故事书 vs. 教科书

谢明宜王费瑜和李思颖(2011)14 针对在台湾念给孩子听的英文故事书,以及在英语外语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比较两者语言上的差异。故事书的词汇、句法、日常表达,都远远更为丰富,而且内容也当然有趣得多了。

检视故事书和教科书所用的句子,会发现故事书的语言「比较接近一般人对事物和情感的日常描述,也就比较有趣」。我们发现在教科书中,句子的呈现「不灵活、呆板,而故事书的句子呈现则有更丰富的语言和情境脉络,因此句子更有趣、更易理解,也就提供了更多习得可用的输入,不仅在于句型,也在于词汇以及其他文法层面。」

李思颖等人也针对各种疑问句型提出类似的例子,结论是「与真正的故事书相较下,教科书所呈现的文法和词汇比较弱化而失色。故事书呈现的用法远远较多,而且呈现的方式也更有趣、更易理解。」

绘本是阅读入门的好材料。(图/资料照)

朗读法也有可能效果不佳

一般来说,「萌发读写能力」(emergent literacy skill)指的是以下阅读能力面向:「文字觉识」(对于字母、文字方向的认识),透过测验展现对「书写文字」(words in print,知道文字是由空白隔开)的了解、「断词」(word segmentation,知道一句话里有多少字)、「文字辨识」(print recognition,能够分辨图文),以及「文字概念」(print concepts,像是知道书名在哪里)。

一般认为,要先有萌发读写能力,才能发展出声韵觉识(phonemic awareness)、字母拼读、拼字,接着才能再学习如何阅读。然而,却有充分证据指出,有了声韵觉识、字母拼读和拼字能力后,只是看到独立呈现的字词能够发音,却无法增进理解文本的能力。

朗读无益于孩童的萌发读写能力

赛内秋和勒飞佛(2002)发现,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听故事的频率和萌发读写能力并无关系。这很合理;听故事的时候,故事内容最重要,我们甚至不见得时时会看到文字,也就不可能把它当重点。某些学者对这种结果很失望,就用了些办法,希望让朗读能和萌发读写能力产生关系。特别是在一系列针对4 岁孩童的研究中,声称如果朗读者在朗读过程暂时打断故事,而去引导孩童注意文字,就能让孩童更快培养出萌发读写能力。这里的打断,包括像是问问题、做出评论,例如:「我该念这一页的哪里呢?你认识这个字母吗?这个字很危险。」

仔细检视这些研究会发现,打断确实能带来某些萌发读写能力的发展,但并非全部。最重要的,似乎只要孩童能接触到文字,就算不去「教」,他们也能习得这些能力,而且是满早就能习得。举例来说,特地打断故事、要孩童注意文字,对于测验「书写文字」(也就是知道文字是由空白隔开)会有很强的效果,但到了一年级,已经几乎没有小孩不知道英文字是用空白隔开,英文「字」的概念在一年级的时候早已建立。

与这项观察一致的另一项事实,则是在这些研究中的对照组其实也会进步,而且幅度并不小于实验组(也就是会去「打断」的组别)。很多时候,实验组只是多对了几题,相差的百分比也不太大。

▲朗读可以增进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图/资料照)

朗读中断的危险

贾斯提斯等人22 的研究中,常常运用打断的做法:出言打断(提出对文字的问题和评论)大概是每分钟4次;非言语的指引参照(指向文字)则是每分钟将近11次。将两者相加,代表将故事念给实验组的学生听时,几乎是每4 秒就会打断1 次。相对的,对照组孩童几乎不会遇上任何对文字的言语评论,而非言语的指引参照大概也只是每分钟4 次多。

贾斯提斯和伊赛尔(2000)23 只是简单提到,太过于注重在文字上,可能会减少孩童听故事的乐趣。

因为读故事能够刺激自主阅读,而持续的自主阅读又能确保读写能力持续发展,因此孩童能否培养出对故事、对书的兴趣,其实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强调文字、反而会「减少孩童共读故事书时的快乐」,也就代表在朗读时强调文字其实有碍培养读写能力。

结 论

朗读活动对于让孩童迈向高阶读写能力十分有帮助:从现有的证据看来,朗读给孩童听,能让他们习得词汇和文法、得到关于文本架构的知识,也提升了对世界的认识。孩童喜欢听人讲故事,这样也能增加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此外,朗读给小孩听并不需要什么花费,只要有一本好的故事书、某位对这个故事和小孩都有兴趣的人、而且又愿意朗读这个故事,这样就行了。

会让朗读效果不好的情况,就是想用朗读来做些原本就不该用朗读来做的事,也就是想要培养低阶的读写「技能」。如果调整了朗读做法,加入为了萌发读写能力而设计的活动,就有可能妨碍听故事的快乐,也就会减少朗读的效果。这是多此一举:我们犯不着加入这些打断的动作,孩童也能自然学到这些「技能」。

★本文经亲子天下出版授权,摘自《自主阅读──让孩子自选与自读,培养读写力》

阅读领域经典之作《阅读的力量》作者克拉申教授,

协同华人阅读推广团队的研究

无论是母语,还是针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放心放手,让孩子自选题材,

创造「迷人且可理解」的阅读时光,

才是让孩子提升读写力的重要关键。

★您有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吗?《ETtoday东森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想探讨更多孕儿、婆媳、婚姻等私密话题(报喜文、集气文、抱怨文或秀宝宝照、怀孕照、个人美照),欢迎加入新成立的「欧腻的育儿妈妈经~姐就是要碎碎念」脸书社团,让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快来聊天说心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