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民俗摄影展 流露浓浓乡愁
《东乡世事》摄影展展现城乡变迁。2017年张家边全貌。(中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民俗摄影专业委员会提供,蔡锦祺摄)
东乡民歌。(中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民俗摄影专业委员会提供,阮允文摄)
珊洲村村民喜获丰收。(中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民俗摄影专业委员会提供,曾旻雨摄)
日前,中山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东乡世事民俗会员摄影展」在市文化馆展厅落幕,岁月的足音却仍余音萦绕。80幅图片展现了东乡历史建筑、民俗文化、传统农耕等方面的风貌,给观众留下浓浓的乡愁。
影展中,昔日东乡人以牛耕田、手工收稻脱粒、用竹篾编织箩筐等景象都被摄影师的镜头一一捕捉,展现出东乡人的勤劳朴实。
据记载,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在1979年以前以种植水稻、甘蔗、蔬菜、柑橘为主,亦有水产养殖。从1986年起,水产养殖成为区农业经济的龙头,沙边、神涌、宫花等地将低洼地、沙坑等改为鱼塘。199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龙眼、芒果、荔枝、香蕉、柑橘等水果,其中茂生香蕉是中山的特色水果之一。
如今,农田鱼塘变成工厂、创新示范基地,农业不再是火炬开发区的发展重点,乡村经济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方式。
古老建筑凝聚东乡智慧
影像中,濠头青云桥的古香古色,石板街上的古井,青瓦灰墙的房屋,特色的碉楼建筑,皆是东乡的文化缩影。
碉楼是珠三角侨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共建政前,整个张家边区共有碉楼372座,这里的碉楼兴起于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强盗凌虐乡民,有条件的华侨和村民会构筑碉楼。楼身多以钢筋水泥构筑,少数以青砖建造,墙厚一尺余,刀枪不入,弹火难攻,危急时村民可上楼避难。
抗日战争时期,碉楼不仅能抵御外侵,还供伤病员养伤治病。碉楼建筑也是当今中山旅游观光的「打卡点」。
传统民俗编织东乡情怀
东乡民俗传统丰富多彩,土地诞、龙母诞等在东乡人眼里都是凝聚乡族、祭拜祈福的日子。虔诚的祭拜过后,热闹的舞龙舞狮是乡亲们最期待的盛典。
东乡舞龙狮的历史悠久,以濠头为例,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龙狮在乡中巡游,锣鼓喧天,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在影展中,一幅大榕树下几位戴斗笠的乡亲伴着葫芦丝唱东乡民歌的图片既朴素又充满情趣。东乡民歌是东乡文化的一大特色,主要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罾歌等水上民歌。东乡民谣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歌词极富文采,抒发了百姓的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在田间劳动、女子出嫁等时候传唱。
反映婚俗的作品也在影展中得以寻觅。图片中新娘身着传统礼服准备跨火盆。据记载,东乡婚俗是先订婚后完婚,男方将聘金、礼饼、双鱼、双肉、双鸡、双酒送到女方家,用轿车迎娶新娘。新娘步入夫家门时,要跨过火盆,寓意吉利,拜祖先、父母等,给长辈敬茶,双方设宴摆酒席,有的晚上还「闹洞房」。在一些当地人家,这些传统婚嫁方式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