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引阿兵哥好奇随手拍 发现新纪录种「中国小头蛇」
▲「中国小头蛇」(Oligodon chinensis)的发现,使台湾陆生蛇类增至50种。(图/游崇玮提供,下同)
马祖东引岛一群阿兵哥休假时,在野外遇到一条蚯蚓大小的蛇类,好奇拍下照片询问曾就读生态科系的学长。照片经过3次转传才得到解答。毕业于台师大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游崇玮看到照片后,实地登岛发现是台湾新纪录种「中国小头蛇」,虽然无法确认实际有多少条,「但研判数量应该不多」。
▲阿兵哥把蛇抓入箱子中,拍完后就野放。
一群阿兵哥在6月20早上拍下小蛇后,一直疑惑着「牠到底是什么蛇」,于是先传给大叶大学生物资源系毕业的学长李冠勋确认。照片经过多次转发,另一名学长黄福盛一度以为只是「长得有点奇怪」赤腹松柏根 (又称饰纹小头蛇,学名:Oligodon ornatus),比对图鉴后又有点不确定,于是请教游崇玮确认。
游崇玮收到这「第四手」的照片非常兴奋,直觉就认定是「中国小头蛇」。他亲自前往东引岛确认,与马祖在地人陈登创展开搜索,花了4天终于发现一大一小的中国小头蛇,成蛇约长45公分,幼蛇约15公分。
中国小头蛇和赤腹松柏根很像,从背面来看两者都是浅棕色,并有长间隔的暗色横纹。主要差异则是在头部花纹,赤腹松柏根的过眼带后有人字型花纹、心型花纹;中国小头蛇的过眼带后是箭矢状花纹。赤腹松柏根的白底腹面正中央有鲜红色细线;中国小头蛇的腹面在幼蛇时期呈现大片红色,并散布黑斑,到了成蛇之后红色才会褪去。
▲左为中国小头蛇的幼蛇,腹面有红色色块;右为成蛇后红色消去。
「中国小头蛇」分布于越南、中国华中、华南,与台湾的赤腹松柏根同属黄颔蛇科小头蛇属。由于马祖是重要军事基地,以前管制严格还有宵禁,生态研究团队鲜少能去观察夜行性动物。游崇玮表示,感谢阿兵哥的「好奇心」,拍下照片后还找相关研究人员询问,让新纪录种曝光。
▲东引岛在早年是军事重地,比较少人有机会前往探索生态。
游崇玮发现新蛇种并非第一次,2015年4月与师大生命科学系副教授林思民组成的团队发现世界新种「泰雅钝头蛇」,成为史上第一次由台湾人发表的本土特有蛇种。游崇玮表示,自己平时喜爱跑野外,2006年一次整理照片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拍到「没有鳞脊」的钝头蛇,经过多年研究后,才确认是新蛇种。林思民表示,这项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期刊,证明台湾的物种多样性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但现在学生比较怕辛苦,希望经由这次的案例,鼓励更多人勤跑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