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统计的七奇
2007年11月住宅需求动向调查不再于经建会内发布,移师国土规划及不动产中心,计划主持人张金鹗表示:「有人质疑我们的调查,说我们的调查说不清楚,讲不明白,但我们办理这项调查五年多来,调查方法始终如一,何以调查结果好的时候没听到质疑的声音,坏的时候就质疑声浪四起?」
■联合国2014年大会决议政府统计十大原则指出,统计独立性(independence)与问责制(accountability)是让民众信任数字的关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曾多次强调政府统计从调查、编制到发布都需要有一定的章程,任意变更都将影响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古人云「思往事,愁如织」,回想十多年来政府房地产统计的乱象也让人深感忧心。这倒不是统计品质有什么问题,而是官方对坏消息的容忍度太低,一旦数字变坏,或迂回公布,或缩减内容,或强辞夺理,或干脆直接停办,每每令人叹为观止。
对坏消息容忍度太低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些奇事,2004年经建会委托国土规划及不动产资讯中心办理「住宅需求动向调查」,每季都由主委或副主委主持记者会,长期以来这份报告里的房价所得比、贷款负担率与房价信心备受瞩目,不料2007年第二季台北市房价信心分数跌破100,经建会悄悄把统计上网而未如常召开记者会,在引发訾议后居然还声称这并非政府统计、还说昔日召开记者会的阶段性目标已达成,自欺欺人莫此为甚,此一奇也。
一年之后,住宅需求动向调查由经建会移至内政部营建署办理,2009年内政部表示要大幅增加抽样范围以提高推估的准度,由于抽样成本提高而预算有限,每季办理一次的调查遂改为每半年一次,2009年~2010年上半年只发布了三次,资料发布如此飘乎不定,此二奇也。
2011年另一份由内政部建研所发布的「房地产景气动向调查」忽然喊停,这项调查自1999年开始进行,已有12年之久,每季所公布的房市景气灯号、领先指标一向深获各界重视,何以无预警吹熄灯号?建研所表示这项统计无法反映区域性房市景气、指标发布有时间落差,加以全世界很少人在做景气灯号,更重要的是找不到预算,这些理由让人啼笑皆非,此三奇也。
2012年「住宅需求动向调查」发布方式又出现戏剧性变化,自经建会不认为这是政府统计之后,多年来一直由政大教授张金鹗召开记者会发布,这一年的年底营建署忽然认为这是政府统计,应该回到署内发布,但不再邀张教授出席,以往17页的新闻稿瞬间缩水成三页,此四奇也。
才平静两年,大家逐渐习惯这种不敢解读、平淡无味的发布方式,不料2014年营建署忽然又说,日后房价所得比、贷款负担率等统计资料将直接上网公布,不再召开记者会说明了,是何原因?官员支吾其词,此五奇也。
上网发布也没关系,但此后资料经常在预告时间内没发布,然后在重要统计事项变更里表示要延后公布,惟延至何时,有时还真说不准,国人想要看到房价所得比、贷款负担率的最新资料得碰碰运气,看统计居然要碰运气,此六奇也。
2015年8月内政部运用不动产实价登录资料编制「住宅价格指数」,此一努力值得肯定,遗憾的是,随后这项资料的公布全无章法可言,有时逾半年不见一个新数字,有时一次发布两季新资料,今年快到年底了,挂在内政部网站上的最新资料还是第一季,不但住宅格指数如此,房价所得比、贷款负担率的最新资料也全数停在第一季,数据如此落后,此七奇也。
统计纪律散漫…打房难
若政府官员不振作一下,未来八奇、九奇、甚至十奇都将纷至沓来,如此散漫的统计纪律还想要打房,投机客看了应该也会暗自窃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