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忧郁症风险高 医师吁「以支持代替歧视」

台湾成人过重及肥胖比率近5成,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逾1成。台湾肥胖医学会、台湾儿科医学会及国民健康署共同呼吁,面对肥胖者应有更多尊重及关怀,以支持代替歧视。(王家瑜摄)

新冠疫情两年多来,许多民众减少出门而缺乏运动,导致体重直直升。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医师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可能导致癌症、中风、糖尿病、忧郁等疾病发生,但肥胖背后的原因很多,不能和懒惰画上等号,呼吁社会大众应以「支持」代替「歧视」,给予减重者陪伴与协助。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6年全球肥胖人数是1975年的近3倍,肥胖已是全球重要的公卫议题。台湾人过重及肥胖比率更是惊人,根据统计,2016至2019年成人过重或肥胖率达47.9%,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也高达11.21%。

台湾肥胖医学会理事长林文元表示,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几乎从头到脚都有,包括糖尿病、高血压、中风、退化性关节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孕症等。他强调,肥胖是身体处于慢性发炎状态,不仅使免疫功能受损,还会降低肺活量,万一罹患新冠肺炎,重症风险是一般人的3倍。

「你少吃一点!」「你要多运动才会瘦!」许多人总是会以这些话语来激励肥胖者,但过去研究发现,肥胖者罹患忧郁症的风险较一般人高,当自我认同越低落,越容易产生忧郁和焦虑情绪。林文元提醒,肥胖成因复杂,社会大众应理解「肥胖不等于懒惰或意志力薄弱」,旁人应该给予陪伴和支持,适当地鼓励和回应他们。

健身网红Hana分享,自己国中时曾经胖到75公斤,后来透过饮食和运动成功瘦身。她坦言「当然偶尔会有发懒的时候」,或是因为课业忙碌找不出时间运动,她和同学仍会互相鼓励,运用下课10分钟一起运动,让她深深体悟到旁人的支持对减重的重要性。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问题也不容小觑。台大医院家庭医学部医师张皓翔分享,林小弟从国中起就爱喝含糖饮料,体重飙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数也跟着飙高,多年来经历数次的减重再复胖,「只要减5公斤,肝功能指数就回到正常」,上了大学后透过饮食和运动,一年内体重降到80公斤,肝功能指数也恢复正常。

台湾儿科医学会理事长李宏昌指出,儿童肥胖问题须从3方面着手,适量饮食、适度运动和睡眠充足。饮食方面,建议家长以餐盘盛装食物,不能无限制地吃;运动方面,家长务必陪孩子一起动,而不是坐在一旁看,孩子才会有动力;睡眠方面,俗话说「一眠大一吋」,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造骨细胞生长,只要身高增加了,BMI就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