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迷妹研究苏东坡还开课!排紫微命盘算出「乌台诗案」正好流年不利
▲苏东坡在她的课堂里,活了一次,又死了一次。(示意图/记者周怡德摄)
文/衣若芬
有的人肉体死亡,精神还一直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如行尸走肉。有的人早已化为尘土,我们还时时想起;有的人从我们的记忆中消逝,即使他并未停止呼吸。
自从有学生告诉我:「我最喜爱并且会背诵的唐诗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对我的工作充满了「危机感」和「挑战心」。
我所教的「唐诗」课程,是中文系的选修课,也开放给非中文系的同学选读。本来预设四十位学生的名额,总是「供不应求」,必须多开名额「消化」长长的「候补」名单。虽然未必皆能足人所愿,但好歹我是很有诚意地尽力了。
因此,我常好奇,为什么大家很想修「唐诗」课呢?我问学生选课动机,请学生写出一首「你喜爱并且会背诵的唐诗」的第一句。这个「民意调查」不必具名,不影响成绩,目的是为了帮助我掌握学生们的知识程度和学习兴趣,所以完全接受「我没有任何一首喜爱并且会背诵的唐诗」的回答。
我向学生们说:「教育的成就之一是『转化』。『我没有任何一首喜爱并且会背诵的唐诗』,可能就是促使各位想要『转化』的动机。」
「我最喜爱并且会背诵的唐诗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造成我的「危机感」,并不是学生无法区分唐诗和宋词,而是如果不是托邓丽君或王菲之口,透过流行歌曲传播,一代代的年轻人,是否还能记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的「挑战心」,就在于「不要让经典死在当下」。宋儒说:「为往圣继绝学。」倘若「经典」成为「绝学」,甚而断绝生命,是集体的「文化破产」。
在「唐诗」课,我会列出日本和韩国中小学教材里的「唐诗」,问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带着「挑衅」意味的内容,常让同学们后来在学期结束时告诉我「感到震撼」。
可不是吗?经典是人类共享的智慧资源,一个族群的「文化破产」了,并不能阻碍其他族群来继承。
「你们中文系要学什么?毕业以后有什么出路?」类似的问题,每年的校园开放日(open house)都会有家长和学生提出。说起「就业率」,新加坡的中文系毕业生毫不逊色,有可观的数据。比较特别的是,今年对于课程设置里有「古典文学」的询问度挺高,且看以下的对话:
问:「古典文学是学什么?文言文吗?」答:「是的,包括诗词小说戏曲和古文。」问:「文言文会不会很难? 要不要背?」答:「难是难,老师会教到你懂。念多了,就记住了。」(朱子说:「看来看去,自然晓得。」)问:「中文系为什么要念古典文学咧?」答:「和英语系读莎士比亚一样呀!古典文学是中文系的独门工夫,你想学英文法文日文泰文可以去补习班学,想学中国古文就要来中文系!」
应着学生对于〈水调歌头〉的着迷,我开设了东坡文学与艺术的课。
每次讲东坡的故事,从他到底是1036年生还是1037年生,到他在常州临终前的遗言,东坡在我的讲堂里活了一次,又死了一次。
东坡出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农历12月19日,卯时,生肖属鼠,摩羯座。也就是公元1037年1月8日,星期六。去世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农历7月28日,也就是公元1101年8月24日,那天也是星期六。说他活到66岁,仔细算来,总共2万3千6百零3天,64.5年。
学生们看我如此较真,都笑了。我说:「我们现在说的西洋十二星座其实早在唐代以前就传来了。东坡自己都说自己命在摩羯呢!要不要排看看东坡的紫微斗数命盘?看他的流年大限?」
在东坡的生命周期曲线图上,清清楚楚,1079年是跌到谷底,有丧命之虞。可不是吗?他的人生转折点「乌台诗案」,正发生在那年啊!
这些稍稍「出格」的内容,拉近了和东坡的千年距离,更激起了大家探知东坡的兴趣。
▲被称为「苏东坡迷妹」的衣若芬教授,不但开设东坡文学与艺术相关课程,还花了30年、飞行数十万公里写下《陪你去看苏东坡》一书。(图/翻摄自衣若芬脸书)
东坡肉怎么做?有同学搜集了不同的食谱,在家演练烹调后带来班上让大家品尝。中国有多少用「东坡」命名的景点?学校?和他行迹有关的地方?用他的名号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一位同学的父亲从海南岛带回来新制的「东坡鸭」,我们轮流「传阅」那真空包装的精美食品,很想嗅出里面的香气。
学期结束前,我再和同学们回顾东坡的一生,算了一笔「帐」。还记得东坡活了2万3千6百零3天吗?可知道他存世的作品有多少?4千3百多篇散文;2千7百到2千9百多首诗;320至360阕词!
乌台诗案发生期间,他的妻子王闰之为了他的安危,烧掉了他的一些作品。他去世后,宋徽宗受宰相蔡京教唆,把反对王安石新法的309个大臣,无论是否健在,全部列入元祐党人,名刻于元祐党籍碑,下诏焚毁东坡集的印板——我们不晓得有多少东坡作品永绝于人间。
我请同学们「推荐给现代读者,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两首东坡诗或词」。参与的60位同学,选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二25票),以及同为16票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死了十年之后,还有人牢牢地记着你,思念你,真不枉费活一场,死了也值得。」我说。当时全班鸦雀无声。推荐〈江城子〉的同学写道:「我整个人呆掉了,热泪盈眶。」有同学后来回家念〈江城子〉给妈妈听,母女俩感动得一时「相顾无言」。
黄侃曾说:「死而不亡者寿。学有传人,亦属死而不亡。」不只是学术,文学艺术的永恒,就在「死而不亡」。我不但要当「传人」,而且,我不要你死。
★本文摘自有鹿文化《陪你去看苏东坡》,原文标题「我不要你死」,作者衣若芬,被称为「苏东坡迷妹」、「亚洲一流苏学专家」,为了贴近苏轼一生的行迹,历经了30年、飞行数十万公里写下《陪你去看苏东坡》一书,她爱东坡爱到行旅东坡走过的山水,甚至也看了苏东坡的紫微斗数、星座命盘、流年大限。
苏东坡其实没吃过「东坡肉」!超狂东粉拆解「猪肉颂」揭穿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