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协议致马英九函
▲马英九认为,与服贸协议相关的许多辩论,都不够理性。(图/记者林信男摄)
文/公民觉醒联盟
马英九总统您好:
这阵子,在新闻媒体面前,您不断地声明:「服贸协议赶快通过,对台湾来讲绝对是利大于弊。」
可是,社会各界对这份协议的疑虑、不安,您听到了吗?您在意过吗?
您说,服贸协议利多于弊,表示您也知道服贸协议的弊端。但是,请问您有公开告诉民众,这些弊端是什么,您又打算怎么处理吗?除了告诉大家会编列982亿的预算来因应冲击,还有做什么?还有更多具体的作法吗?
您提到弊端,在此我们列出目前看到最严重的弊端。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Joseph Stiglitz认为,自由贸易协议有三个要注意的问题:
1. 任何贸易协议应该要公平,双方对等
让我们在前述条件下来看服贸协议吧!首先,协议本身内容就不对等。台湾对中国的开放承诺限制甚少,而中国对台湾的限制不少。再者,经济规模不对等,而且对方是专制政权,许多企业的利润来自凌驾市场规则之上的特权与政府补贴。这些不对等,必然造成双方无法在同一立足点上竞争。然而,政府在签署服贸时,似乎对此完全视而不见。
第二,政府有将国家安全置于贸易协定之先吗?官员只是一再说「有评估」,但实情是,服贸却开放第二类电信与资讯服务给中国企业经营,等于大开窃取企业机密、国家敏感资讯与个资的后门;此门一开,任何通过中国企业所提供的的服务传输的机密讯息,中国政府马上就能知道,难道还不构成对国家安全与人民通讯自由的威胁吗?
最后,是透明化。这也是至今各界对服贸协议最不满的地方。签署前,陆委会声称基于保密原则不可透露内容,连立法院都无从得知,这不是黑箱,什么才是黑箱?影响这么重大的协议,却仅有18位政府雇员在负责评估,也仅向一个小小的商业司负责,甚至还将产业沟通业务外包给根本外行的业者,最后做成一份从偏差样本得来,根本不足采信的评估报告。而这份协议的条文,却建立在如此微弱的基础上。
当许多人民抗议服贸协议的黑箱作业时,政府机关却说这种保密原则是国际惯例。让我们看看贸议协定谈判的国际惯例为何。
美国国会在参众两院设有相关委员会、也有两院联合委员会对任何协议进行监督,国会可预先对协议内容进行协商,决定开放程度或底线,若涉及特定产业,需与负责的委员会进行特别协商,或是召开闭门听证会,以核实产业需求。与他国签署协议后,商务部门、国务院仍需与国会密切就内容进行咨商;任何协议在总统签署前180天,须向国会报告,让国会有提出修正案的空间;签署前90天,也必须提交协议内容给国会进行国防、外交及国际情势评估。
为避免贸易协定脱离现实、为社会带来过大冲击,美国国会在1974年建立了民间咨询程序(Private Sector Advisory System),包括28个委员会以及超过70名咨询顾问,涵盖来自企业、劳工、NGO及消费者等民间部门之代表,允许他们于谈判期间审阅相关文件,提出各自立场的评估报告,由总统提转交国会与谈判代表参考。
请问,依据国际惯例,民间部门的代表应该可以审阅相关文件,我们的代表可以吗?根据国际惯例,我们的国会应当在谈判之前就谈判内容进行磋商,并且授权行政部门进行谈判。请问台湾有做到吗?保密原则真的是国际惯例吗?
前国策顾问郝明义明白指出,单就出版业上下游,服贸就不对等地开放了三个环节给对岸,有危及言论自由的可能;而中国开放的主要是「建筑和相关的工程服务」,看不到开放基础工程的空隙,台湾却将「土木工程的一般建筑工作」表列进去,等于将公路开辟与营建、电力及电信管线、天然气、水库、自来水等数十项基础工程服务,全都开放给陆资参与。政府一味迷信只要占股比例不超过50%,就可以限制对方发挥不了作用,却无视民间再三提醒「人头股东」将使这些门槛形同虚设,对建言充耳不闻。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7月5日的2013年亚洲洞析会议(Asian Insight Conference 2013)上指出,区域整合、排除贸易障碍的大前提固然正确,但当事涉政治敏感,就有可能因开放错误的项目,陷国家经济于危机中,这是任何政府在谈判中都该负起的责任。
而这些政治问题,政府是否评估过冲击?显然没有。或是,出于某个我们并不愿去臆测,却又无法回避的原因:马政府根本不在乎这些冲击,因为这正是您任内想看到的结果。
再来,我们想请问您:您是否有想过:服贸签署了,货贸签署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中国的企业会怎么行动?中国的政府会怎么行动?台湾方面要怎么因应?
您一再强调,「台湾需要竞争,台湾需要开放。」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竞争和开放要可以透过创造性破坏帮助经济成长,要能帮助台湾改善企业体质,是有前题的。这个前题是「公平竞争」。这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必须立法、并且以政府政策多方配合,不是编列预算、补助企业就可以做到的。
从旅游业来台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国营企业往往会借由各种恶性杀价的作为来影响各国市场,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未来中国会不会以「补助来台企业」的名义,大规模补助来台投资的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甚至,中国政府会不会补助第二类电信业者来台,并私下收集个资、监听通讯,并回报中国政府?像这样的剧本和因应对策,您准备好了吗?
以香港为例,在中资大举全面进驻下,香港出版社纷纷倒闭。紧接着中资色彩的「中联出版社」一枝独秀。因独占市场,出版时甚至可以更改「不妥内容」。未来,服贸协议开放后,中国会不会以各种管道收购、或因有政府补助,有恃无恐地低价抢市,以不公平竞争逼倒台湾出版社后,再成立中资出版社审查言论?甚至这个出版社如果印制到政府机敏文件,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些状况,您是不是都设想过了?您又有什么具体防范措施?
赵藤雄出来喊,房价现在不算高;政府就急着引入中资,让他们投资台湾房地产,并且只设定总量管制。在「救经济,先打房」一文中写的很好。「房地产实在太好赚了,所以旧的产业没有升级或转型,逐渐被淘汰,新的产业想要发展却困难重重,因为资金都被房地产吸走了,人才因为薪资停滞太久也出走了,连要进驻工业区都发现土地涨得太夸张以至于不是买不起就是地主惜售。这种情况下,经济当然停滞。」
在这种状况下,政府不思考如何打房如何把金流从房地产产业上转移到其他新兴产业,却只想到引入中国资金进一步的炒作房地产。政府出来说,「我们有总量管制」;但细看内容,「大陆地区自然人每年最多购买土地13公顷,建物400户,长期总量管制,即最终中国人民在台湾可取得的不动产土地上限为1300公顷、建物20000户。」甚至「陆资法人因业务需要申请取得办公室及厂房等,基于营造友善投资环境及满足产业实际需要,目前原则上不纳入总量管制。」这种管制又算什么管制?又有多少市井小民会受到房价高涨的影响?
再从982亿的预防冲击补助款说起,是的,这的确是补助,但是您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台湾的补助款大部份都给大企业了,只有零头才给小公司。问题是,服贸协议冲击最大的却是中小企业--政府要怎么订立标准,预防补助只给大企业,中小企业却拿不到补助款的事情发生?
您一再说:「服贸协议赶快通过,对台湾来讲绝对是利大于弊,服贸卡在国会,外商、外国无法理解。」可是,就拿我们的邻居韩国来说,美韩2007年贸易谈判谈遭美国国会反对,历时数年的国内协商,才重回谈判签约程序。
您口口声声强调:「只有开放中国大陆资金来台湾,并没有开放中国劳工,来台湾工作。」但是,符合条件可来台之三类白领人士(商业访客、跨国企业内部调动人员及履约服务提供者)就不是劳工吗?服贸连白领人士来台都未提人数上限,难道是要让台湾人才,未来都只能为陆资企业和主管「打工」吗?
我们不懂的是,民间对服贸协议反弹这么严重,政府却从来不愿正面回应,只是不断以前国策顾问郝明义的所谓「答录机」的方式,重复无意义的说词。整份服贸协议,从谈判起始,到具体项目会出现的问题,我们没有见到任何一份详实、负责且客观的评估。政府所有宣传只报喜不报忧,只会写着有评估、有防范这种虚言,却没有任何具体作为。这种鸵鸟心态,正是人民无法放心的原因。
您说,只要是理性的声音,您都会尊重。可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不是尊重,而是倾听、理解。这些理性的声音您并没有真正去理解;那些不理性的声音,您又斥为谣言。请问我们要怎么表达意见让您知道呢?
建请马英九总统,切实的了解服贸协议的内容,开放民意对协意内容进行审议;请您就您提到的利大于弊的部份,论述何为弊,以及针对弊端的具体防范作为。不要再以「答录机」的方式回应人民的问题,更不要以「答录机」的方式强推您自以为是的政策。
以上。
●作者「公民觉醒联盟」-觉醒的公民,是国家最好的防腐剂,部落格、脸书粉丝团,公民觉醒联盟的文章以CC-BY TW 3.0释出,本文网页版全文连结请点击此处。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