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东西未必要充满卡通包装 透过展览也能轻松聊重要事

孩子认知里没有长大再说这件事。(图为示意照/记者李毓康摄)文/苏怡和

原本是要带小孩华山艺文中心看「桑贝:走进/近桑贝的《童年》世界画作互动艺术展,结果却意外撞上了 One-Forty 「认识东南亚移工《六十万个旅程;六十万个故事》」。两展相比,孩子意外的对后者表现出明显的好奇,我们两代之间在展场中有非常多的对话,甚至延伸到观展后的日常生活中。

为什么一个非专为儿童设计的展,孩子会有如此大之回应?这次和孩子一起走了趟认识东南亚移工的特展后,思考为何小小孩这么喜欢,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展览表现鲜明

展览的策划是让小孩接近的第一步,小孩是感受的小兽,他们像动物一样不懂文字与理论,靠图像和整体氛围决定喜欢与否。《六十万个旅程;六十万个故事》的展场中,运用大量图像和装置表现,即便儿童,也可以经由大人的解说参与其中,举例来说,移工所得分配中,自用最少、给仲介的次之、最多的是寄回去给家人。这个讯息在展场中运用堆成的小山钞票来表现,而三者中占比最不合理的仲介费,则是用飞走的纸燕钞示意,一目了然。其他客厅区、书籍区、绘画区( 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 Brilliant Time bookstore提供多本东南亚主题绘本)、艺术操作区...也都规划得宜,易于加强观者的理解。

二、议题亲近生活

东南亚人士在某些我们自觉与不自觉的歧视下被视为次等公民,他们的身分被简化为外籍劳工、外籍新娘两种,除此之外,没了。但小孩的脑袋没有歧视、没有阶级、没有不关我的事,孩子很早就在生活上观察到这群人了,曾问我为什么他们要绑头巾?他们在说英文吗我都听不懂?是来台湾玩的外国人吗?他们跟我们去旅行一样,一下下就要回家了是吗?是坐高铁还是飞机来?这些生活中的问号,儿子在展场都得到不含糊的解答。而大人,也在观看了移工的生活和心情分享,对他们多了些温柔的体恤,他们从黯淡无光的族群中,跳出来,成为一个个立体鲜明的多彩生命。

▲2017 One-Forty 年度特展_Start the Journey!(图/翻摄自One-Forty YouTube)

三、知识多元丰富

在这个误打误撞的观展经验以前,我带着孩子看的展,偏向潜移默化培养美感艺术类,比如北美馆;或具有教育性质的儿童特展,比如铁道展、天文展;或是好玩的互动展,比如从国外引进的teamLab。

但是在看了东南亚移工的展览后,我重新思考,给孩子的东西,可以很多元,不见得童真、可爱、充满卡通包装的内容才是小孩喜欢的,就像是像认识东南亚移工这样包含现实的社会议题、探讨严肃的人权观念的展览,只要规划得宜,一样是可以是亲子共学的好提案。近期时常思考,各种展演活动这么多,我们要如何为孩子选择?也许展览就像进食,有时是休闲的点心,有时是营养的补给,英文有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展览如是,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探险

教育不也是这么一回事,在领着孩子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要努力保存孩子澄澈的眼光,期盼你们不管身体长多大,都能一直拥有多点想像力同理心,对身边的人事物好奇、在意,日后面对所有好的、坏的、书里写的、别人说的...都能在独立思考背后、多点人性关怀。在小孩的认知里,并没有不适合谈、长大再说这种概念,所有的事情,只要足以引发好奇的事都是他们发问的主题,和孩子轻松的聊严肃的事,是我们大人要学的事。

孩子渐大,随时在发球,我们接得到吗?

★苏怡和,长期关注饮食、教育、人文与环境议题,有了孩子后,与志同道合的沛喜志业亲子工作坊一同工作,持续找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节奏;欢迎加入「沛喜志业亲子工作坊」粉丝团

您有满腹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出来吗?《ETtoday东森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灌溉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更多孕儿婆媳婚姻相关话题(报喜文、集气文、抱怨文等),欢迎加入「欧腻的育儿妈妈经~姐就是要碎碎念脸书社团一起交流讨论,也欢迎大家秀出任何宝宝照、怀孕照、个人美照跟脸友分享。